式的优秀作品,不但表明了这种建筑式样已远远超出了教会大学建筑的应用范畴,从而被视为中国建筑艺术复兴的象征[12] (p. 354),而且也表明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已取代了外国建筑师,成为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的主要设计者。如今,这种建筑新式样在几代中国建筑师的不断努力下,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形式而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但教会大学建筑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文化交流意义以及在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却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漠视和淡化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外文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课题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及其后来的演变结果是中西文化双向流动的特殊案例和有形史料,考察和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和建筑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卜舫济. 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1879-1929[M]. 台北:台湾圣约翰大学同学会(重印),1972. 顾长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刚恒毅,等. 中国天主教美术[M]. 台北:光启出版社,1968. Dom Adelbert Gresnigt, O. S. B. Building of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J]. Chinese Architecture, 1928, ( 4) . Dom Sylvester Healy, O. S. B. The Plans of the New University Building[J]. Chinese Architecture, 1929, ( 6) . 辅仁大学的建校目的(刚恒毅枢机主教的演说词)[A]. 辅大五十年[Z]. 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79. (美)司徒雷登. 在华五十年[M]. 阎人俊译,出版者不详,北京图书馆藏. (美)杰西·格·卢茨. 中国教会大学史[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9]董鼎. 私立燕京大学[M]. 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 [10]王世仁,等.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Z].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1](日)伊东忠太. 中国建筑史[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2]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