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胡乐入华的最终归宿      ★★★ 【字体: 】  
胡乐入华的最终归宿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5:1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
泼寒胡戏,指西域民族冬季节令中的歌舞表演。文献所载,南朝刘宋时传入宫廷;北周宫廷中以胡人表演之,是为宫廷中的娱乐项目之一。唐初,泼寒胡戏流行于宫廷、民间,开元年间被禁。被禁之原因在其与中华礼乐文化传统相悖。泼寒胡戏遭禁后,一些歌曲舞蹈形式从中剥离,为唐代歌曲、舞曲、大曲、曲子辞、戏弄等诸多音乐文艺样式所汲取。泼寒胡戏在中国的衍流是“胡乐入华”的一个典型,说明胡乐入华后很难完整地保留原生样态,与华乐相结合而融入华乐是胡乐入华后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 泼寒胡戏 苏幕遮 浑脱 戏弄
一 泼寒胡戏之入华
泼寒胡戏,亦称为乞寒胡戏。本为西域民族节令性歌舞表演。《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康国》:“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以十二月为岁首。……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下·康国》:“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乐。”《资治通鉴》卷二○八:“乞寒,本西国外蕃康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文献通考》卷一四二《乐·西戎》:“泼寒胡戏即乞寒胡戏,本出于胡中西域康国,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乐,武后末年始以季冬为之。”
泼寒胡戏由何方传入中国,古人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西域说。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乞寒》者,本西国外蕃之乐也。”其二,龟兹说。唐慧琳在《一切经音义》卷四一中释“苏莫遮”云:“此戏本出西龟兹,至今犹有此曲。” (《大正藏·中华藏》,转引自王小盾、何剑平辑《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按:“苏莫遮”与泼寒胡戏之关系,见下文) 《续一切经音义》卷一:“‘苏莫遮’,胡语也,本云‘飒麽遮’,此云戏也,出龟兹国。” (《大正藏·中华藏》,转引自《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其三,康国说。主要见于《新唐书》、《旧唐书》、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释》、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等。由此可见,从唐人开始,对于泼寒胡戏源于西域无争议(故称之为“胡戏”),然对其究竟源出西域何地,则有歧说。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泼寒胡戏在龟兹与康国均有表演,故有“龟兹”、“康国”二说;二是泼寒胡戏并非在唐代才传入中国,其入华远在隋唐之前,故唐人也很难判断泼寒胡戏最初是由哪国传入的。今人向达先生认为:“(乞寒胡戏)原本出于伊兰,传至印度以及龟兹;中国之乞寒戏当又由龟兹传来……大致俱在西域康、安诸国乐部所常用者也。”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其论之依据,乃唐张说的《苏摩遮》曲辞五首:
苏摩遮    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击鼓送寒来。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
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
昭成皇后帝家亲,荣乐诸人不比伦。往日霜前花委地,今年雪后树逢春。
(按:曲辞每首末均有“亿岁乐”三字和声。省录。)
诗中“摩遮本出海西胡”之“海西”,两汉时指“大秦” (今罗马,参见《辞源》“海西”条) ,唐时则指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王维《陇头吟》:“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全唐诗》卷一二五) 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其二》:“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全唐诗》卷八七) 至于“来时歌舞助欢娱”的“琉璃宝服紫髯胡”,亦可能为龟兹、康国之西域胡人。故由张说《苏摩遮》曲辞,尚不能得出泼寒胡戏“原本出自伊兰,传至印度以及龟兹”之结论。目前,泼寒胡戏的原始发生地、其最初传入中土的确切始源国,还无从确定,也不能排除从龟兹、康国同时传入的可能性,从唐人杜佑开始,已将其始源地笼统地归于西域,故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泼寒胡戏源于龟兹、康国一带西域民族的冬季节令游戏,后传入中国。
关于泼寒胡戏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学界均将之定为北周的大象元年(579),其说的根本依据为《周书》卷七《宣帝纪》:“(宣帝)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又纵胡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而事实上,此戏在南朝刘宋时已经传入,《宋书》卷四一《后妃》:
上(宋明宗)尝宫内大集,而裸妇人观之,以为欢笑。后(明恭王皇后)以扇障面,独无所言。帝怒曰:“外舍家寒乞,今共笑乐,何独不视?”后曰:“为乐之事,其方自多,岂有姑姊妹集聚,而裸妇人形体,以此为乐?外舍之为欢适,实与此不同也。”
类似的记载亦见《魏书》卷九七《外戚传》:
尝宫内大集,而裸妇人观之,以为忻笑。其妻王氏以扇障面,独无所言。怒曰:“外舍家寒乞,今共为笑乐,何独不视?”王曰:“为乐之事,其方自多,岂有姑姊妹集聚,而裸妇人形体,以此为乐?外舍之为忻,适与此不同。”大怒,遣王起去。
这里的“寒乞”,即“乞寒”;“外舍”,外戚也,指皇后家。所谓“裸妇人形体”云云,正是泼寒胡戏“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的一大特征。刘宋时期,南北方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不断,宋孝武帝时,胡伎已参预到宫廷音乐活动中,致有“胡伎不得彩衣”的廷令 (《宋书·礼五》) ;北魏拓拔焘则遣使到南方借乐,《宋书》卷五八《张畅传》:“焘又遣使就二王借箜篌、琵琶、筝、笛等器及棋子。”因此,宋明宗时泼寒胡戏的传入,乃是其时南北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从一百多年后北周宫廷中尚行此戏看,刘宋以后,泼寒胡戏已成为宫廷娱乐中的一个传统性保留项目。
二 唐代的泼寒胡戏及其被禁
据现有的资料,南北朝时期泼寒胡戏虽已传入中土,但主要行于宫廷中。泼寒胡戏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在初唐以后——《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旧唐书·中宗纪》:“(景云二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景龙三年)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坊看《泼胡王》乞寒戏。”“(神龙元年十一月)己丑,御洛城南门观泼寒胡戏。”《通典·乐六》:“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渍成俗,因循已久。”可见其流行之广。
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我们已无法具体了解泼寒胡戏从刘宋到唐初这一百多年中传播的轨迹。但可以肯定,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将文献所载的南北朝与唐代的泼寒胡戏相比较,其变主要有二:一是由宫廷之戏扩展为全民之戏;二是其“戏”在南北朝时并没有特定的“演员”,更无“故事”,形式为“水浇沃为戏乐”,伴以“豪歌击鼓”。名之为“戏”,泛称耳,其实乃是一种大众自为、没有“戏者”与“观戏者”区分的(今缅甸之泼水节状况可为参照)大众性“游戏”,入华后则有了初步的“戏者”与“观之以为欢笑”的“观众”之区分。换言之,入华后的泼寒胡戏已不是纯粹的“大众游戏”而有了某种“表演”的意味,虽然其仍保留着“大众游戏”的痕迹。
唐代,泼寒胡戏“表演”的成分大大加强,一个微妙的标志是以“苏莫遮”代称之。神龙二年,并州清源县令吕元泰上疏议泼寒胡戏云: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分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非先王之法乐而示则于四方,臣所未谕。《书·洪范》曰:“谋时寒若。”何必裸身挥水,鼓舞衢路以索之! 
——《新唐书》卷一一八《吕元泰传》
由此可见,泼寒胡戏在唐代又被称为“苏莫遮”(或写作“苏摩遮”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的必要性

  • 下一篇文章:浅析悲剧各标志的演变脉络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胡乐入华的最终归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胡乐入华的最终归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胡乐入华的最终归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