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都市,作为现代化成果的集中体现,开始成为众多文学样式表现的对象。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话剧,也将都市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话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以都市为视角,展示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生存状态的都市话剧。本文将从都市话剧的界定入手,分析其在90年代产生的原因,总结其创作内容上所采取的策略和艺术上的审美追求并对都市话剧在90年代的生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 键 词】都市/都市话剧/内容策略/艺术追求 【正 文】 一 都市,集中了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是人类物质财富的聚集地和精神文化的创新地。都市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文学艺术重要的表现对象。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都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孕育了以商品经济的产物——金钱和欲望为主的现代都市意识。于是,90年代以来,大量以都市为表现对象的话剧孕育而生。这些话剧以现代都市意识关照都市生活,借助剧场空间,反映都市生活面貌,展示都市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欲望追求、精神困惑与审美趣味。它们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话剧创作的题材层面,而是对都市这一审美客体作深入的开掘,形成了九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独特景观,现将这些话剧称为都市话剧。 都市话剧在九十年代的大量涌现并不是偶然的。除了上述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外,话剧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也是诱发都市话剧大量涌现的原因。80年代,中国的话剧已经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当中,观众大量走失,创作乏力的现实已经摆在了每个话剧从业人员的面前。到90年代初,话剧的现实是“千疮百孔和一派荒芜:戏剧探索几乎全面中断,戏剧创作力显得极度萎顿。” 为了生存,寻找发展的出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身边正在兴起和发展中的都市,利用地域和体验上的便利条件,将都市社会生活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作为表现的对象,运用舞台艺术这一特有的表现手段,开始了一种都市化的“书写”。90年代都市话剧渐渐浮出城市的地表。 二 我们生活的都市是不断变动与纷繁复杂的统一体。如何去展示它?广大的剧作家以都市人的身份,通过自己对都市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体悟,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现实“繁华”之外的另类的都市空间。剧作家在这块空间里,反映身边变化着的都市,谈论新事物的涌现,关注都市人情感的变迁,透视都市人的灵魂,让观众在小小的舞台上看到了现实都市生活的真实,也让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现实体验,得出自己对都市的独特理解。我认为,90年代的都市话剧在内容策略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 策略一:以社会热点、难点为表现内容,关注都市人在改革和社会变化中的情感抉择和生存境况,从而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 1991年以“出国热”为背景的沙龙话剧《留守女士》在上海悄然上演,拉开了90年代都市话剧的序幕。该剧通过描写一群都市中留守女士、男士们充满困惑的留守生活和情感体验,展示了出国潮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上的失衡。剧中主人公乃川和子东皆因配偶一方出国,致使原有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过起了孤独、寂寞的“留”(生活在国内)和“守”(维护着原来的感情)生活。相似的处境使俩人走到了一起,成为留守期间的“合同情人”,他们在感情上相互填补着对方的“空白”,在生活上彼此帮助,就这样等待着一方合同期的结束。然而当子东的留守生活真正结束,即将远赴美国的时候,乃川却怀上了他的孩子。其结果带来的是情感上的更加失落和迷茫。这出话剧的故事和情节十分简单,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是话剧惯用的写实主义,但是在当时却创下了演出三百场的纪录,并产生了“《留守女士》现象”。这对处于困境中的话剧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对于它的轰动,余秋雨认为作品“真实地触及了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痛痒处。” 宋宝珍则认为该剧的轰动“得利于它们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中与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的共鸣。”(P403) 透过两人的话语可以看出,他们都肯定了该剧在选题上的成功。《留守女士》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人们关注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以当下社会的情感走向为切入口,演大众关注的焦点,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很容易引发正处于这种社会问题影响下的人们的思考与共鸣。“我们完全可从生活中找到她(他)的原型,或是我们的同事朋友,或是我们的邻居家人,甚至就是我和你。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我们曾经听说过、议论过、关心过,甚至自己就经受过。” 这样贴近生活的演出,既能吸引观众,暂时挽救处于“不景气”中的话剧,又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合拍,自然成为都市话剧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此后,这类话剧不断涌现,如《大西洋电话》、《美国来的妻子》、《陪读夫人》等继续围绕“出国热”话剧而创作;赵化南的“股票三部曲”则关注“股票热”背后带给人们的思索;费明的《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则以经济大潮背后离婚现象增多为背景,展示婚姻危机的根源,引发人们对婚姻问题的思索等等。 策略二:关注社会转型期,在物欲、情欲、金钱欲的冲击下,人们情感世界的变化,尤其展示人们在对待两性关系、家庭、婚姻等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新的价值取向。 经济大潮的冲击,带来了人们情感和心理上的震动,人们的情感世界开始变得空前复杂起来。夫妻间的情感纽带开始慢慢松动,昔日的爱情、婚姻在金钱和欲望面前不堪一击,生活的压力和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使人情变得冷漠,感情几近枯竭。杨利民在90年代初创作的《危情夫妻》所展示的就是以金钱和商品为主的价值观念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心理上的失衡。该剧在主人公陈子明与妻子刘坪的争吵中开场。陈子明的母亲因为从自己家中离去回到乡下,突然在乡下的妹妹家去世,这引起了陈子明的不满,于是婚姻亮起了“红灯”,“危情”开始。初看起来该剧像是一出家庭内部的纷争戏,但是由于剧作者能用诚挚、关爱之心去感受都市中年人的生存和心态,能准确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社会状态下都市中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惑与迷茫,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对婚姻爱情本质的思索和体悟融入其中,使该剧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家庭纷争中。透过生活的表层,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相互信任的艰难,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在世俗诱惑和亲情、爱情的抉择中迷失自我。剧中的陈子明是一个内心复杂而且矛盾的人,用他妻子的话说,“既想在传统美德里找到光辉形象,又不甘心现代生活的诱惑!”“你想做正人君子,又想风流风流!你想要钱,又怕失去体面,你想当个大孝子,又不肯做出牺牲!你拿着小镜子,好好照照你自己,是一副什么德行!”(P243) 陈子明的困惑是90年代初许许多多人所遇到的。这位游走于传统与现实中的当代都市人,既想坚守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又想摆脱家庭这座“围城”的局囿,在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宿。他们夫妻间的“危情”与情感上的互不信任,已经显示出90年代都市人在对待情感问题上的新的基本取向。此后,关注都市人情感变化,关注都市两性在婚姻和爱情抉择方面的作品不断涌现。《情感操练》、《灵魂出窍》等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以来夫妻家庭生活和感情的变异与纠葛;《午夜心情》、《热线电话》、《午夜的探戈》等作品则在探讨爱情与欲望的关系等等。 策略三:用寓言化的方式解读都市,通过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挖掘和生存悖论的展示揭示人性的弱点,表达剧作家对都市的忧虑。 90年代以来,过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