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情感、思想上的交流。观众从相互隔膜的现实都市生活进入话剧营造的这种相互融通的环境当中,看着身边发生的故事,在平等的状态下体验着某种人生况味,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可以说,这种“交流”的营造为现代都市人越来越疏远隔膜的心灵营造了一个能相互接近、交流和沟通的良好的空间。剧作家将自己所要传达的情感通过小剧场的交流传达到每一位观众当中,充分发挥小剧场戏剧观演互动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了一种具有对话性和交流性的新型的观演关系。 四 中国话剧仍然在危机和不景气中艰难地挣扎着,它的生存仍然是戏剧工作者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话剧生长在城市中,城市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城市与话剧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都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的优越感和弊端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这是一片具有广阔发掘潜力的地带,也是容易出贴近生活、反映人生的优秀作品的领域。都市话剧已经在九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小剧场戏剧空间的营造,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独立制作人的积极参与,观众群体的培养等等,这些生存策略保证了都市话剧的市场影响力。然而,都市话剧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都市话剧在创作上的急功近利。部分剧作家在表现都市时视角单一,故事情节雷同,所表现的都市也始终围绕情感纠葛、欲望、物质、金钱等,使都市话剧缺少对都市独特个性的挖掘,缺乏自己的个性,千篇一律,而所有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我们的剧作家没有找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叙事发现。这些局限必然会把都市话剧引向狭窄的表现境地,最终将影响中国话剧未来的发展。我们期待着能够体现都市特色、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创新的都市话剧精品的出现。 【参考文献】 董健,朱寿桐.90年代初期话剧文学的反思[J].艺术百家,1997,(3). 成元.《留守女士》轰动效应[J].话剧,1992,(1). 郑恩波.新时期文艺主潮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俞洛生.关于《留守女士》[J].剧本,1994,(3). 杨利民.杨利民剧作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田本相.过士行剧作断想[A].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蔺海波.九十年代中国戏剧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毛时安.岁月流声——赵化南剧作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 宋宝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 [10] 俞洛生.把观众请进“第四堵墙”——探试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质[A].小剧场戏剧论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11]免费论文网http://www.100paper.com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