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被钱烦难的新的智识者      ★★★ 【字体: 】  
被钱烦难的新的智识者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4:1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与传统观念的缠夹不清
  中国思想史上,道义与钱的所谓“义利之辨”,曾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墨家想用“兼相爱,交相利”将两者统一,贾谊、柳宗元、王安石、王艮、戴震等揭竿响应,但却始终未成气候。正统之说是儒家的重义轻利、崇义贬利。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⑷定了基调,孟子扬其波,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⑸董仲舒将其正统化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⑹到了朱熹,则把贵仁义、轻钱财之说推向极端,公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⑺于是,在正统观念中,钱不仅与仁义不相容,而且成了龌龊之物,正人君子触之则觉人格萎缩,言之则觉境界低下,即便是“五四”一代新的智识者,也脱不开这传统的惯力。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口不言钱,手不留钱,“有钱即随手散去”。无疑,这比起“一生的事业是在逐出那一个借住着的老女工”的堂兄来,是侠肠义胆的,但他在意识层面上对钱的公然漠视,却构成了他日后不能自拔的陷阱。我们不排除阴险的S城对他在政治上的排斥和在经济上的钳制——因发表议论而被校长辞退,但我们也不能原谅他如此缺乏经济头脑,以致突然之间“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了。即使山穷水尽,他依旧耻于言钱。他的朋友申飞是心有灵犀的,眼见着“空空的书架,也记起汲古阁初本的《史记索隐》”,却只用了“你的客厅这么荒凉……”中的省略号代替了卖书换钱之事。直到申飞要动身,魏连殳才深夜赶来,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要钞写挣钱之事,可谓石破天惊,使申飞诧异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没有任何先兆,魏连殳突然成了“经济巨人”,“每月的薪水就有现洋八十元了”。按理,这钱是他“要活下去”的救命草,但实际上,那钱却成了他的催命符。他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拼命要散去这希望得到却又不愿如此得到的钱:“不肯积蓄一点,水似的化钱”,终日猜拳行令,东西买进卖出,仙居术满院摔,谁嗑头便有赏赐……直到他自己折腾得吐血、躺倒、死去。耐人寻味的是,魏连殳生命的终结,不是在山穷水尽之际(像孔乙己、阿Q那样),而是在“柳暗花明”之时,他的生命全程的经济曲线是:有钱——没钱——有很多钱。那么,折磨他的魔鬼是什么呢?“君子谋道不谋食”,“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无法剔除这种文化积淀,以从杜师长手中拿钱为耻,宁愿以死明志。可惜,他全不知细看一下古今儒者们是怎样为食佳果、沾利益而“唱赞道引”⑻的,否则不会如此轻生。
  另一个例子是《一件小事》。如果我们挡住这个作品的背景而直观这件“小事”时,不能不会发觉到,这也是一个义利间价值判断的故事。第一次判断来自“我”亲眼所见:料定那老女人没伤,车夫无责任,停车扶人会节外生枝。这里,道义与钱是持衡的。但车夫非要“自讨苦吃”,放下买卖,扶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潜台词表明,车夫是重义轻利的。于是,“我”的第二次判断在意念中形成:以为车夫“须仰视才见”。于是抓出一大把铜元想表示敬意,在无意之中再次想使钱与道义持衡。但“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的第三次判断,却又打破了义利平衡,以为那钱是对“须仰视才见”的义的侮辱。
  周作人站在传纪批评角度,对《一件小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我们说《一件小事》于生活常理有碍,是因为叙述者在叙述故事时不经意流露出的崇义贬利的思想,还不能牢固树立钱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⑼的概念。按理,车夫让道、停车、扶人已尽道义,或继续拉买卖,或给伊些钱算抚慰,完全没必要去巡警分驻所接受仲裁,那是何等去处!鲁迅日记1913年2月8日就有:“晴,风。上午赴部,车夫误碾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数人突来乱击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非到“野狗”处破财寻义,的确大可不必。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对自己“没有思索的从外套里抓出一大把铜元”的内疚。其实,这掏钱的下意识是对的,明确地指示着价值交换与价值补偿的原则:一来这钱是常“因为生计关系奔波”的“我”挣来的,可以作为崇敬的表示;二来车夫已把人拉近S门,理当付钱。从物质上讲,车夫要养活自己,老女人需要补偿,给钱当然是救燃眉之急;从精神上讲,资助奖掖行为高尚者,古今中外都是天经地义,何苦惴惴不安?在人的心理上,“一旦精神能量集中于意识活动,那潜意识的活动就会遭到损失,反之亦然。”⑽“我”被挤压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识活动,使并非错误的潜意识活动遭到了怀疑和损失,无端于“国家大事”之外,又多了“一大把铜元”的烦难。
  二、与现代观念的若即若离
  《伪币制造者》是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的长篇小说。据作者的日记,他在1918年8月准备动笔,1926年2月出版。这前前后后的过程,几乎与《呐喊》、《彷徨》同始终。但前者所描写的本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的生存基础,与后者中新的智识者的“生计问题”,却有天壤之别。前者中的主人公爱德华是位作家,他可以像骑士一样慷慨资助旧日恋人萝拉,保持住自我独立人格,同时又无愧于萝拉。但这对于《伤逝》中的涓生来讲,就近乎天方夜谭,钱的困窘,不仅撞倒了爱情、家庭、子君,也撞倒了他自己——永远负着忏悔的十字架。形而下的经济软骨病是可怕的,无怪鲁迅再三告诫知识青年:“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⑾
  形而下的物质匮乏,必然导致形而上的精神不健全,《弟兄》一篇便是极有代表性的。这篇政治背景淡化的私人小说,从张沛君自诩“我们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开始,到他真实地窥见到自己的内心结束。靖甫大病,激出了张沛君的恶梦,并撞破其隐衷,他明白了自己将钱财二字是“很放在心上”的。作为反衬,《弟兄》还以一种神来之笔写出了德医悌普耳看病后收钱的举止神态:“且说且走,一面接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塞入衣袋里,一径出去了。”同是知识者,同是为自己的利,一个昂首挺胸,一个鬼打门似的畏缩不前。
  许寿裳谈到过《弟兄》的“大部分是鲁迅自身经历的事实。大约在1917年的春末夏初罢,他和二弟作人同住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作人忽而发高热了。那时候,北京正流行着猩红热,上午教育部有一位同事且因此致死,这使鲁迅非常担忧,急忙请德医悌普耳来诊,才知道不过是出疹子。”⑿周作人在后来的回忆中也提到,当他病的很历害时,鲁迅曾对他说:“我怕的不是你会得死,乃是将来须得养你妻子的事。”⒀如此看来,鲁迅并不羞于对周作人直言抚养之事,很是考虑了一番家庭及个人的经济得失。但当鲁迅把这个个人经历转化成小说时,他却给这本可直言之事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其目的,就是让现代读者揭开这层面纱,直视新的智识者身上存在的阴暗心理。这是一种与现代观念相悖的有害心理,鲁迅要借用小说的形式将其曝光。
  在西方思想史上,公开承认钱财私利的思想家大有人在,只是到了后来,西方的物质财富按几何级数增长,在金钱拜物的氛围中,才冒出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二十世纪的新思想家,他们蔑视物质世界,追求存在直觉、自我意识和生命之流这些形而上之物,这种世纪性的思想也波及到了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漠物质、注重精神的倾向偶合,使得新的智识者在“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遗传的主观世界中,又注进了狂飙突进的兴奋剂,弄得魏连殳等一心于天马行空,而忘却了马儿也是要吃草的。正因为脱离了物质的根基而偏重于精神的追求,五四前后的新的智识者才在对钱的理解上,显露出与现代观念若即若离的状态。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

  • 下一篇文章:《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被钱烦难的新的智识者”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被钱烦难的新的智识者”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被钱烦难的新的智识者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