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视)记录的丹象,也就是人体气功功能态下的脑电图。因此提出狭义与广义太极图之说,狭义的“太极图”(从它的原始起源的意义上说)是一张脑电图,广义的“太极图”(从它发现并描述了某种普遍的物质运动原理与结构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宇宙物质运动模型。也就是说,要想获得这种丹象——太极图,只有气功修炼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否则就不可能获得。但是用什么来修炼呢,还得求助古人,丹家的经典《周易参同契》就说,修炼的理法依据仍然是《易经》的原理和《易经》的太极模式。也就是说,丹家内景感受(或内视)到的丹象,是在易理易法的指导下修炼出来的。无论是汉代的魏伯阳,还是以后的陈抟等道教徒,他们都得研习《易经》,不研究《易经》,就不能发现内景感受(或内视)到的丹象与伏羲八卦原理及图形相一致。
太极图产生以后,在流传的过程中,或配以八卦,或配以六十四卦,于是便陆续出现了“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河图太极图”、“洛书太极图”等各种不同名目的太极图。有人又据此得出结论:属于意义世界的太极图是以丹家内景感受(或内视)到的丹象为原形,以伏羲八卦方位为参照系,在《易经》原理的指导下画出来的。太极图产生以后,由于它具有与伏羲八卦方位图相同的宇宙意义,而其描述的简易性和生动性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于是人们便用它来解说宇宙现象,从而使之具有普遍真理性和适用性。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留待专家去研究而后得出结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极图的创造者,或者叫设计者,一定是根据大量的资料和研究,在大脑里产生了某种图形,然后逐步加以完善,也许这种完善,不是一个人、一个时间内完成的。
河图和洛书的创造,更带有一种神话的色彩。传说,在伏羲的时代,有龙马出于黄河,身上的花纹恰如八卦,于是,伏羲就取法于此,创造了八卦。又传说,在夏禹的时代,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大禹取法于此,创造了洛书。这当然都是神话故事,不足为凭,但是,也有可取的地方,那就是,任何创造——包括一个伟大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离不开客观实践。无论从哪一个学科、哪一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手段去研究易学象数的起源,这些象数自身都是一件伟大的艺术设计作品。它们给我们艺术家和设计师以深刻的启发,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导;而理论创立的逻辑思维,在形象思维的表现下,将更加深刻。二者的结合,将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 易学文化把艺术创造和现代设计推向颠峰 dolcom.com
深受易学文化熏陶的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其作品都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之间,打上易学文化的烙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但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这样的设计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就是中国书画艺术,也不是外人很容易就揣摩和掌握的。还有我们现在出土的许许多多青铜器,其文饰,清一色都是易学文化的产物。中国的民间艺术,更是深受着易学文化的影响,剪纸、年画、蜡染、刺绣、雕刻、陶瓷、彩绘,还有最为称道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无一例外。
我们今天许多的设计作品,也都深受着易学文化的影响。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和国内著名美术家、雕塑家韩美林,他们都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大家,在他们的诸多作品中,几乎每一件都带有易学文化的影子。甚至青铜器的文饰符号、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等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了他们的设计符号。还有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他在20世纪80年代为北京设计的香山饭店,虽然如今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但那却是一件深受易学文化影响的现代设计作品,从总体布局到细部处理,设计者几乎是在不断地、反复地运用易学的象数与符号,以此来强化建筑本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前面初步提到的案例,来说明易学文化是怎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和设计师。
2001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讨论会》,据说这个《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是为了以实践创造和理论探索的方式,回答两位世界著名学者关于“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的思想。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著名艺术家吴冠中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两位学者虽然身居不同的创造领域,但是他们的思想表述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主题:人类生存和存在的终极境界——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种“融合说”本身就带有易学文化的烙印。
在作品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学者自己的作品。一件是身在大洋彼岸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的雕塑——《物之道》,表现了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运动形式;另一件是久居国内的艺术家吴冠中的雕塑——《生之欲》,表现了生命结构微观世界的存在形式。这两件雕塑作品反映了科学领域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正负电子对撞机粒子对撞揭示的物质运动的情景;一个是蛋白基因结构揭示的生命存在的途径,这两个领域是我们人类迄今为止探索未知世界的最高境界。
《物之道》体现了李政道在自己研究的科学领域里,所具有的睿智与浪漫,以及他对物质存在的哲学悟性。李政道为自己的雕塑题写了这样的说明:“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并进一步阐述道:世界是由带电的粒子构成的。通过他们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气体、固体、地球和星球。这种负电荷与正电荷的对偶结构,或称“阴”和“阳”,可以通过太极图恰当地表现出来。《物之道》用雕塑语言,将科学探索的物质结构的最高境界放到易学文化当中,根据太极图的基本构成形式,演化出富有哲学意境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通过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和形式,使物质雕塑要表达的科学内涵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哲学境界得以形象再现。《物之道》在雕塑形态上,参照远古时代彩陶艺术的语言形式和表现物体内涵的方式,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点、线、面运动变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典型形式——线的单纯、简洁、绵延不断的性质,以及螺旋线生生不息的运动视觉效果,表达了正负电子对撞机核心普仪螺线管线圈的科学技术特征。一根变化丰富的螺旋线,以哲学的理念反复生成,推至象数概念中最大极数的九根螺旋线,九根螺旋线排列组合成旋转运动。九根线的一端收敛极心,意味着指向太极;另一端发散太空,意味着指向无极。在黑与白之间,那恰似九条升腾的龙,在太极与无极的世界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李政道凭借自己对易学文化,以及老庄哲学的深刻理解,穷尽了点、线、面构图,使足了色彩、材料和技术,使易学文化在《物之道》中得到了极至的张扬。 《生之欲》则体现了吴冠中在自己探索的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深厚人文修养和充沛的艺术激情,以及对真善美抽象概括的敏锐性。吴冠中在科学家发现的蛋白基因里,找寻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我们不曾看到过的生命形态。生命除开它的物质形式之外,还有一种精神的、情感的形式,吴冠中紧紧抓住生命主题的本质和蛋白基因的形态结构特征,按照中国哲学思想对生命认识的境界,把中华民族艺术表达哲学思想的形式——寂静之中的激动,激动之中的寂静,全部倾泻在《生之欲》上,这就是“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的易学文化意境。 dolcom.com
易学文化是以生命来感悟道的深境,而中华民族艺术则是以道来诠释生命。那狂草般飞舞、转折、起伏的线条,展示着生命的韵律、节奏、秩序。线的表现力既有狂草的“舞”,又有音律的“美”,使生命在天地之间充满无限生机。为了加强生命的张力和音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