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新审视假期资源的整合,激活学习状态 延长假期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特别是现在高等教育的高速 发展时期,可以缓解校内人力和校舍空间资源的压力,同时,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教学成本投入。在假期课堂安排上,可以选定国内外著名大学把学生送出去专题学习,也可以把学生送到厂家或企业。既促进了专业与跨专业之间的交流,又提高了高校的课程质量,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室资源,解决学生重修时间与正常修课时间冲突的矛盾;既可以解决部分院系教师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的矛盾,又可以使一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一部分教师集中假期时间专心搞科研,兼顾了教学科研与学生实习,获得双赢。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向校外学生提供特色教学服务,扩大优秀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 关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国内外高校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前几年笔者曾接待过几所大学的暑期考察组,例如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其佛造像艺术课题组,即是利用暑假来到大陆,在实地进行考察 研究。该课题组先在课堂查阅考察点的有关文献资料、历史文献和相关艺术样式与风格的资料,结合自己的 研究方向写出调研报告文本,到考察现场解决同学们各自的问题。考察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去了九处佛造像遗址,师生收获很大。再如日本筑波大学民具考察组,利用假期到山东考察中国民间木工工具的使用情况,从传统的工具到现在使用的电动工具做了定点调研;另外还有美国、德国等暑期商业广告设计专题小组,他们注重实据、实务的考察,根据市场做设计方案,对有关企业的调查等都对我们开展假期课堂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现行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的满负荷安排和现有教学体制的种种不足,学生课堂内容偏多,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务实性,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业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设想利用“假期课堂”,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 设计艺术教育 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均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由此可以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些艺术院校就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了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得美术、会搞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师。类似这样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课堂较完整的时间进行,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交叉性和协调性,并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思考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尤为关键。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曾指出:“大学为纯粹 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特别是作为应用学科的设计艺术院校更应该思考社会需求“资格”的内涵。 实施多元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互动,注重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设计程序和科学方法论的养成,通过务实的实训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强调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全程设计与思考的能力,正是“假期课堂”之目的。另外,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与就业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在人才市场分析,设计艺术人才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求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有知识、有技能,有市场运作的能力。而事实上多年来培养的设计艺术人才大多重艺术轻设计,重表现轻实务。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做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要外,还要特别注意与企业或商家的密切合作,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教学空间。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直接深入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假期课程的安排,要注重实训,注重实践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拉开距离,把教师按班级授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统一一个作业的形式,化成小组作业,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互动,产学研并重,激活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方便,打破了以往人际交流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为探究假期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平台。 从当代高等教育的 发展来看,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文科以知识传授为主,理科以实验为主,艺术学科以表现为主,设计艺术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设计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实践性的课程较多,大多为单元式授课,与文理科的课程安排相比,一些较为集中的时间,适宜户外的课程,参与社会或直接进入企业的课程也较多,这些课程可以在假期课堂安排,况且能突出其教学特色。从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安排来看,现在上课周数大约占学年总周数的70%,假期占30%,扣除节假日、考试等时间,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约占60%。如果建立“假期课堂”,可将上课周数调整为60%,假期40%,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概占到50%左右,其中,假期的15-20%的时间用于安排假期课程教学。 假期课堂的设立,一定要考虑到专业的适应性,其一是考虑本科四年的统一安排,其二是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和特点。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假期课程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大学一年级,假期课程可以安排户外写生、专业课程体验、社会考察等项内容;大学二年级,增加专业认知程度,可以安排企业咨询、市场调研、商家或厂家实习;大学三年级,增加应用性的课题,接触实践课程,加强工场作业,增加项目设计、工程预算、专题调研等内容;大学四年级,则要加大毕业设计的力度,可以考虑最后一个学期将假期的时间全部投入毕业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实习制作商家或厂家,结合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等,参与设计与实践不同环节。针对各专业领域,其假期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平面设计要注重对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的调研课程,注重企业形象的策划与设计。同时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题 研究与市场开发;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不同居住空间的尺度把握等规律性的了解与认识;工业设计专业则要深入不同行业的产业第一线,了解生产工艺、了解材料工艺、了解市场需求等规律,设计不违背生产工艺与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开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或针对不同的展览会来进行的展示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更要了解流动的服饰文化形态,了解面料市场、了解当代不同群体的审美趋向;而手工艺术则要深入工厂、作坊,拜艺人为师,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注重手工文化,注重手艺的思想,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与操作达到制作与审美的目的。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艺术,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所以,设计艺术所涵盖的不同专业领域既有共性又有特色,从培养设计师的角度来检验我们的专业设置,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学习内容,艺术与科技在实践环节中更要注重。这些都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假期课堂的设立,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辅导的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总之,在“假期课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得以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期课堂”不仅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更是设计艺术学科教学 研究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与艺术表现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假期课堂”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二者和谐互补,交相辉映,“假期课堂”的效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这也是构想“假期课堂”的根本目的所在。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