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的心理认同或排斥的形构机制。”[20]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值得我们注意。布迪厄认为:“消费方式是在特定的场域中形成并得以表现的,因而受场域限制。场域是一个斗争的处所,其中展现的是特定场中的权力关系,而消费场所无疑也是如此,其间表现的是不同阶级的符号斗争与支配关系。”[21]场域理论是布迪厄反思社会空间关系的重要基础,该理论有两个核心概念:“场域”和“惯习”。所谓场域,是指一种关系网络,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组合。在这些关系网络中,每个场域都有自己支配性的逻辑。消费场所也表现不同阶层的符号斗争与支配关系。例如,进出消费场所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奢侈品的品牌、商品和消费空间此刻都具有符号意义,符号的权力斗争使类似小职员的平民对奢侈品店望而却步。“购物商店不仅仅是与符号有关,它们更是一个个符号集结的复杂系统。它们是文本。就像Lefebvre(1991:60)指出的,商业促进者构建的这些空间满载着诸多的象征生活状态(幸福、快乐),格调,品位,富裕,权力等的符号。”[22]“惯习”(habitus)与“习惯”(habit)不同,它是一部分人的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时间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品位、信仰和习惯的综合,是集体认同的标记。在奢侈品店里汇聚的是城市新贵,而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店铺里,“乐活族”们也感到彼此间的亲近。因此,商业空间的意义还在于它区分了具有不同“惯习”的阶层或文化群。在特定的商业空间里,人们实现对同一阶层或同样品位的人的认同,并找到归属感。
这里需要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是,商业空间的符号价值,是怎样被感知的?我们认为,室内设计、美学风格是传递商业空间意义的媒介。以位于曼哈顿的PRADA专卖店为例。该店虽然座落于曼哈顿SOHO区,是租金相当昂贵的地段,但是店里的空间利用率非常低。设计师的理念是,如此低的空间利用率与PRADA奢侈的品牌特性是相一致的,从空间的浪费反映出奢侈的气度。这个巨大的建筑内部是一个“波浪展示”的下沉式空间,从入口处一直延至地下一层,再上升到地面,都铺就着从热带美洲产的木材。靠近百老汇大街一边的地面是楼梯式台阶,台阶的对面是一大片展示台阶,在大型表演和时装秀时,观众可以坐在阶梯上观看。PRADA纽约店的设计透出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最突出的是空间设计彰显出非凡的奢侈气度。与之相比,代表大众消费水平的麦当劳专卖店,映入眼前的都是M形金黄拱门标志、明亮的玻璃、排列整齐的硬塑料餐桌、板凳和张贴在墙上的新产品海报,踏入全球任何一家麦当劳店的空间里,都像走进同一间店里。列斐伏尔说过:“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3]无可否认,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顾客购买商品的同时也在消费空间的意义。
参考文献:[1]Wolfgang Welsch.Aestheticization 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 and prospect[J].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96,13(1):1-24.
[2]季欣.关于建立审美经济学的设想[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09.
[3]凌继尧,季欣.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9.
[4]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2.
[5]沙朗·佐京.谁的文化?谁的城市?[C]//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7.
[6]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
[8]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张莹,傅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46-247.
[9]Arnold Berleant,Allen Carlson.The aesthetics of human environment[M].Published by Broadview Press,2007:127.
[10]K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 Technology Press,1960:4.
[11]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46.
[12]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6.
[1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C]//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7.
[14]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7.
[15]Keith Tester.The inhuman condition[M].Published by Taylor&Francis,1995:61.
[16]原广司.空间-机能から样相へ:均质空间论[M].东京:岩波书店,1987.
[17]Michael Dear.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M].Blackwell,2000:47.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朱立元.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4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56.
[19]Daniel Miller,Peter Jackson,Nigel Thrift,Beverley Holbrook,Michael Rowlands.Shopping,place,and identity[M].Published byRoutledge,1998:136.
[20]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1]布尔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C]//朱国华,译.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0.
[22]Don Mitchell,Contributor Don Mitchell.Cultural geography:a critical introduction[M].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ing,2000:129.
[23]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C]//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