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艺术的终结”是西方思想史、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重大话题,最近在我国国内也已成为艺术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惜乎国内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少之又少。周计武著《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正是以其对“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终结论”的系统梳理和辩证分析,侦探破案般条分缕析、追根溯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深入而又清晰的视野。书中不仅破解了“艺术之死”的终极之谜,而且在艺术终结问题的大背景之下观照“文学之死”、“图文之争”等一系列国内热点文艺现象,令人居高临下、豁然开朗,而其对“艺术终结之后”的思考则触及当下,伸向未来,确是一部近年难得的艺术学佳作。
【关键词】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艺术的终结;文学的终结;艺术终结之后
作为一个“伪书迷”,身体力行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读完刚出版的周计武著《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1]却再也坐不住了,因为其侦探破案般的“情节”向我的脑子扔了一把火,跟随作者踏过一团乱麻的“犯罪现场”,望闻问切,条分缕析,终于获得了一个清晰的视野。这充分证明,一本学术专著也可以写出侦探小说的效果来,这对读者应该是一个“福音”。
这个“探案故事”肇始于形形色色的“死亡”:文学的死亡牵出了艺术史的死亡、古典艺术的死亡、现代主义的死亡、经典的死亡、先锋的死亡,进而整个艺术的死亡,简直是“尸横遍野,一片狼藉”啊。作者的笔触就像侦探的“摄影眼”,从“第一现场”——中国的“文学之死”,一路遥拍到了那个叫“西方”的案发地。在此深挖下去,把始作俑者锁定在了19世纪的黑格尔身上。黑格尔依据现代对于古代传统的断裂和对现代市民社会的诊断,宣布“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作者抓出的第二个“罪犯”也鼎鼎大名,阿多诺在高度文明化、技术化、商业化的时代语境下,面对战争的苦难、文明的压抑、法西斯主义的迫害及文化和信仰的危机,发现艺术走向了日益抽象、晦涩以致否定自身,最终寄托于“反艺术”的审美解放与救赎。而晚近风头最健、明目张胆、搅得我们国内也风生水起的艺术“谋杀者”就属美国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了,1984年《艺术的终结》一文的发表在大洋两岸的艺术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来争议纷纷。2004年丹托又重复他的艺术终结论,从波普和极少主义艺术看出,经由杜尚和安迪·沃霍尔的“助产”(1),当代艺术模糊甚至取消了艺术作品和日常事物、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从而提出了“什么是艺术”的自我定义问题,这样艺术通过对自身的哲学自觉而终结了,作为“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的单一的艺术哲学史也结束了。至此,对于“艺术之死”这一“案件”,读者跟从作者当可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而作者揪出的三名“案犯”——黑格尔、阿多诺和阿瑟·丹托,作为这一“死亡”的报讯人和叙述者,实也逃脱不掉“凶手”之嫌,因为“艺术的终结”是一种叙事性的(2),是他们有意识的话语建构,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意图:启蒙的、审美的和后现代反思的。
虽说“情节”跌宕、组织井然,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通俗”了,就“普及”了,其基础和“底色”乃是作者几年前的博士论文,因此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大量术语:现代性、叙事、话语模式、祛魅、艺术界、艺术体制、先锋、“去分化”、粉丝文化、景观电影……,论及大量的艺术流派、作品和事件: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唯美主义、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几何主义、新抽象、新表现主义、新原始主义、新现代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马塞尔·杜尚的男用小便池《喷泉》、爱德华·马奈戏仿提香的《奥林匹亚》、劳申伯格用橡皮擦出的《被擦去的·库宁的画》、安迪·沃霍尔的《钻石粉末鞋》、梵高的《星月夜》、蒙克的《呼叫》到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还涉及众多西方思想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本雅明、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詹姆逊、苏珊·桑塔格、韦尔施、凡蒂莫、格林伯格、阿瑟·丹托……但不用害怕被这些名词炸晕了头,在作者的行文中这些都得到了详略各异和妥善的处理,并不影响整体的理解,对一些关键概念作者都提供了贴心而恰切的解释,最重要的是,作者对思路的“结构”异常地明晰、清楚。作者首先在西方文化艺术语境中,对“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终结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辩证地分析,然后在此书中单列两个部分进行了详细地论证,最后再把视角拉回到中国,以启明国内的状况。关键是这一切都消化进了作者驾驭的理路,没有“掉书袋”的阻滞,服务于“案情”的“侦破”,一书终了,顿觉“拨开迷雾见青山”。而且,几乎每一章在繁复的论证之后都有简明扼要的“小结”,因此也省得笔者在这里概括什么“中心思想”了,探案的乐趣就在于迂回曲折、柳暗花明,一味“剧透”(虽然免不了)岂不大煞风景?此处,笔者就谈谈那些激发了对本书兴趣的和由本书所激发的东西,“解谜”是阅读和思考的原动力,而周著所解的不单是“艺术终结之谜”。
比如,文学和艺术,具体说,语言文字艺术和视觉艺术,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相互影响?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影响?之所以对这些问题起了困惑,是因为平时所读多为外国文学和西方文论,感觉其中有种把文学甚至一切都看作是“语言”和“叙述”的倾向(尤其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及小说),读多了便会有相当的“语言中心”的绝对主义和“能指游戏”的虚无主义情绪浮上心头,有些腻歪。而在当代电子媒介文化中活生生上演着的却是一种“重图轻文”的文化倾向,图文体文学、影视改编文学、视觉媒体的强势……图像似乎已凌驾于文字之上,使经典文学处于危机之中。周著在第十章用了一节专门处理“图文之争”的问题,在综辨各家论说之后得出公正的评判:“要警惕‘语言文字崇拜’和‘图像拜物教’两种极端的文化倾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文艺理论的反思和建构。”[1](P304)读了一点艺术史和美术批评著作,了解到从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所汲汲不懈的一些手法、观念,于艺术实践中实早有建树。如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德·科萨(Francescodel Cossa,1430–1477)的《天使报喜》(Annunciation andNativity,1470),其前景下方有一只硕大的蜗牛,人们一般会从中寻找一些象征、寓意,而法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达尼埃尔·阿拉斯(Daniel Arasse,1941-2003)却慧眼独具,确认这是一只现实世界中的蜗牛,它不是在“画中”,而是在“画上”,是一种进入画中的指引[2](P71-73),其对绘画之“绘画性”的提示意义不就是后现代小说惯用的“自我指涉”吗?毕加索1913年在其所作的拼贴画系列中,以极简手法把头像转变为吉他或瓶子,像是直接图解索绪尔的“符号的可互换性”[3](P2)。所以,西方的哲学、语言学、符号学与文学理论其实都有视觉艺术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文学本身的资源,后者往往走在前者的前面,而且正是视觉艺术而非文学或社会理论,才最大、最先挑战了西方已有的哲学和美学基础,迫使哲学家和美学家们重新提出方案。这一为西方艺术批评家近几年意识到和强调的观点在周著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另一个有意味的角度上:“在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米歇尔等人的哲学图景中,图像研究之所以放在了远比话语研究更重要的位置上,不仅因为图像表征有利于解构语言中心和理性至上主义,而且因为图像观看行为比文本阅读活动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特质。”[1](P292)周著说“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是从黑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