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      ★★★ 【字体: 】  
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1:49   点击数:[]    

团”的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将《曼弗雷德》写成一部交响曲,而由于某些因素,巴拉基列夫对这个提议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先是将《曼弗雷德》推荐给了柏辽兹,但当时的柏辽兹已经是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了。事隔十四年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巴拉基列夫想起了柴科夫斯基。并且柴科夫斯基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虽然在拿到《曼弗雷德》的初期,创作并不很顺利。因为舒曼所创作的《曼弗雷德》让柴科夫斯基挥之不去:“我对您的提纲毫不动心,很可能应该由舒曼负责。我极其喜爱他写的《曼弗雷德》,并且习惯于连成一气地想象拜伦的《曼弗雷德》和舒曼的《曼弗雷德》。我不懂得,在见到这一题材时,除了舒曼为它提供的音乐外,我还能从中引出另外的音乐。” 但是,柴科夫斯基最终没有放弃这部作品,当他在1884年底去了阿尔卑斯山看望临终的朋友时,他下决心将其写成一部交响乐。当然,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所表现的悲剧性与柴科夫斯基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他当时的精神与生活的不幸是比较相似的,这也许正是作曲家产生创作灵感与产生心灵共鸣之处吧。从某些意义上讲,曼弗雷德就是柴科夫斯基。如果说《“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对生命的最后阶段的预见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最后总结的话,那么《曼弗雷德》可以说是对柴科夫斯基精神世界的写照。正如柴科夫斯基本人所言:“我认为,拜伦以殊异的力量和深度在曼弗雷德身上体现了我们普通人为力求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而进行的种种悲剧性的斗争。”
 
四、《曼弗雷德》交响曲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
 
  作者在这一乐章之前作了如下的文字说明: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由于为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被毫无指望的强烈痛苦和对罪恶的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曼弗雷德完全陷入神秘魔法的控制之中并威严地同地狱的强大势力相交往;但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够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唯一的‘忘却’。他对热恋过但是死去了的爱斯塔尔特的回忆撕碎了他的心,曼弗雷德的极度绝望永无止境。”
  这是柴科夫斯基最为满意的乐章,它所采用的是一个省略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奏鸣曲式。也许采用这样奇怪的曲式结构与这一乐章的音乐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当低音单簧管与三只大管在a小调上出现第一个主题旋律时,曼弗雷德那阴郁的脸庞、瘦弱颓废的身影仿佛立刻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疑问与痛苦交织的音调,是这一乐章两个主要音乐素材中的第一个。简单迂回下行的旋律充满了俄罗斯式的悲剧色彩。这一主题与接下来进入的另一主题一起,贯穿了整部交响乐,就如同曼弗雷德的形象一样,成为全曲的核心。过了15小节,另一个主要音乐素材在弦乐组出现,调性转至升c小调。旋律由前面的迂回下行改为七度的下行后的向上级进,这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音调,让人感觉在屡屡遭到重大的挫折后,都能锲而不舍地再向上爬的感觉。这一主题在非常强的力度上进行,并且不断向上模进,揭示了曼弗雷德倔强与不向命运与恶魔低头的一面。
两个主题完美地完成了对曼弗雷德这一矛盾的人物的描绘。大提琴急促的三连音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紧张如同是海浪上的小舟一般让人觉得无助,而那低沉混沌的音响又在向人暗示这黑色的大海正在酝酿着什么罪恶。第38小节,第一主题由单簧管、大管采用同度结合奏出并且运用了较强的力度。而小提琴用下弓短促地奏出伴奏织体,仿佛那恶魔百般缠绕骚扰着曼弗雷德。风浪越来越大,小船在海面上随时会被吞噬。所有的乐器渐渐都形成了渐强的快速进行织体,此时的天与地已经是一片漆黑。
  第80小节,两个音乐主题结合出现,乐曲进入了第二主题的展开部分。第一主题由短号和小号强力度奏出,第二主题由大管和圆号以同样强的力度奏出,这是一幅斗争的场面,小提琴组与中提琴组让灰色的天空顷刻暴雨倾盆。曼弗雷德在怒吼,他早已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他压抑得太久,他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发泄,他象一头被激怒的野牛向前飞奔,他希望以此来摆脱他所遭受的一切,他甚至希望以此甩出自己的灵魂进而求得解脱。木管组与弦乐组用快速ffff力度的半音旋风似地追随着曼弗雷德的步伐,他越跑越快,越跑越快。在100小节,一切都嘎然而止,那阴魂不散的魔鬼的步伐又出现在了弦乐组、单簧管、大管以及圆号上,小号和短号再次奏出了疑问与痛苦的音调,仿佛这就是曼弗雷德的命运,不可能改变,再反抗也会是徒劳。110小节是整小节的休止,111小节再次出现了第二主题,反抗音调,但这一次,在中弱力度上由大管奏出的反抗音调显得软弱无力,他似乎永远也无法战胜命运。他倒在了地上……
在120小节,圆号突然奏出了新的素材,这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牧牛调,D大调,它唤醒了昏死过去的曼弗雷德,他睁开双眼,挣扎着站起来,忽然又想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牧牛调让他重又带给他一丝信心,于是……单簧管和大管又开始了由弱而强的反抗音调,这是一次第二主题的变奏。曼弗雷德重又开始走他自己的路了。奏鸣曲式的主部到此结束。
  从150小节开始是连接部,圆号与小号、短号组成了狂暴的怒吼,一切又跟过去一样,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那酝酿罪恶的三连音又开始低沉地出现。也许牧牛调还不足以让曼弗雷德真正地走向胜利,不久,眼前的一切又让曼弗雷德感到手足无措,他绝望了,也许永远不可能胜利,也许真的只能一死了之!
  剧情总是在绝境中发生转折。此时,弦乐组在D大调上出现了美丽的旋律,乐曲进入了副部。
这段旋律飘忽而来,象个幽灵,那是爱斯塔尔特——曼弗雷德死去的恋人的灵魂。“她美丽、贤淑是曼弗雷德所追求的理想的化身”
这就象是柴科夫斯基本人的写照,现实就是那么残酷,“这个主题越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距离现实就会越远,‘曼弗雷德-柴科夫斯基’就会越失望。” 这正是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以及人生经历中悲剧性的体现。在经过了从第203小节开始的共70小节的副部展开后,乐曲进入了尾声。
  这是全曲最长大的部分,从291小节开始出现了全乐章唯一的一次完整的曼弗雷德主题,由弦乐组加长笛演奏,剩余的木管组乐器和圆号担任伴奏。灵魂的出现总是暂时的,残酷的现实总该去面对,曼弗雷德开始了再一次的跋涉,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成功还是失败,但至少,此时的他已经满怀着信心。他的步伐显得无比地坚毅。伴奏织体密集,主题被拉长,随着音乐的进行,速度越来越快,力度逐渐上升。“无情的命运之力倾其摧枯拉朽之势,把一切都涤荡殆尽,把曼弗雷德深深锁定在永无宁日、永无希望的无限孤独之中。” 第一乐章在这样极度的悲剧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
 
  柴科夫斯基为这一乐章起了如下的说明:
  “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湍急的瀑布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面前。”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令人窒息的暴风雨后,听众们可以在此放松心情,尽情享受柴科夫斯基向我们描绘的美丽的瀑布和彩虹了。这一乐章一开始进入的是一个迷幻的世界,一开始长笛和单簧管上下跳动的音符,就仿佛已经让人听到了那瀑布飞溅的声音了。这一乐段使人联想起柴科夫斯基在他的《胡桃夹子》组曲中的那些带着神秘色彩的特性舞曲:奔驰而下的水珠们,你追我赶,尽情地嬉戏。长笛在高音区还营造出了鸟儿的鸣叫声。  
这一乐章是一个三部曲式结合变奏曲式的结构。中段是这一乐章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D大调,采用了变奏的原则写作。在128小节,两把竖琴加入,镜头由那瀑顶慢慢摇下,在瀑底有一汪美丽的水潭,两把竖琴交相辉映,水面在奇异的光芒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追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秦声秦韵歌盛世 群芳争艳竞风流——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综述

  • 下一篇文章:从解放到迷茫——中国流行歌曲20年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