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方言和风俗都有很大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多种多样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洋美声唱法、世界各地流行音乐流入我国,冲击并影响着民族传统声乐唱法。我们认为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吸收西洋美声、流行音乐演唱方法的优点,并融合到传统唱法中去,创造出更具有时代个性的民族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的文化和历史
渊源民族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后来的中国戏剧、说唱艺术,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是其形成的土壤。
在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就是声乐,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其中歌唱占最重要地位且节奏因素较突出。
相传黄帝作有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八阕”,是一首共含八个曲子的组歌,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可见中国声乐早在几千年以前的远古,就以其独特的最能反映人类生活、生产劳动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并有了劳动号子、祭歌、情歌等较完整的声乐曲目。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表现简单、原始,但已经有了固定音高,并出现了简单的音阶,节奏较明显和突出。这标志着古代声乐艺术开始萌芽。
民族声乐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个性突出,独具魅力。仅从狭义的民族声乐概念上来说,5000年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孕育了中华每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文化。只要深入到某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活动之中,我们几乎都能有新的发现。无论是从民歌演唱的方法、形式还是种类都能获得启发。我们常常感到如果在不同时间,观看同一地域、同一个村庄、同一个民族,甚至是同一个歌队演唱同一种风格的民歌,差别都是很大的。如果地域不同,差别就更加明显了。
当然,如果按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标准来看,已深深扎根于各民族中的被当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的民歌,确实不是那么严谨和那么规范的。因为它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它们多为即兴创作,随口而出,没有固定的唱词,生动活泼并自成一体。其用朴实洗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在我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朝代怎样变迁,历史的风云怎样变幻,民族声乐始终那么辉煌和耀眼,民族声乐艺术总是以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延续着。我们知道,任何艺术形式,只要存在,就必然有发展,而发展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说,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所以我们认为在民族声乐的挖掘、继承和传承的问题上,始终都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始至终都要将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吸收营养,才能使民族声乐在继承和传承过程中,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特色得以充分的表达和凸现,并始终保持民族声乐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民族声乐的演变和发展
随着中西文化交融的日益频繁深入,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古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老一辈歌唱家向外国人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主要是学习美声的发音、共鸣和外国语言唱法。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这种唱法是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利用更全的共鸣,男女高低的唱法是统一的,这是美声唱法的最大特点。西洋的美声唱法,如著名的迪普雷发明的大咽腔唱法(也称掩盖唱法或竖唱法,实际上,它是一种以上下对抗为主,利用咽喉创造出比较暗淡的音色而音质深透的唱法)。又如约翰·雷查克发明的面罩唱法(又称集中往前或模唱法,我们知道,这是一种以前后对抗为主获得集中、明亮、锐脆声音的模开放唱法)。老一辈艺术家当时学的多是外文歌曲,因为外国人不会使用中国语言演唱美声,外国人教声乐更不会用中国语言,更不懂中国语言的唱法。因此,有些老一辈学美声的歌唱家在演唱中文歌曲时往往有咬字不够好,吐字不清楚的瑕疵。新中国成立后在声乐界探讨土洋唱法的过程中,有人提出美声唱法吐字不清的问题,中国的美声唱法艺术家开始研究中国语言唱法,认为说唱艺术的吐字完全可以用于美声唱法的语言中。我们知道,西洋美声的理念及唱法是植根于西洋各国本民族的产物。而民族声乐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和借鉴,如果没有将其真正立足在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特点上,那唱出来的效果会既不“东”又不“西”,势必会“走样”,慢慢地民族声乐的特色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民族声乐的继承、传承和发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事实上许多民族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和歌唱家都曾大胆地将中国民歌、戏曲的演唱方法与西洋唱法进行过综合研究与整合,使演唱气息饱满、悠长,高音集中稳定而有威力,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民族字韵、声韵、神韵结合完美,风格上既有细腻、委婉的民族特色,又有粗犷、豪放的美声气势,所创造出的特有的东方美声气质和民族神韵震惊了世界。
今天,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走到了一个“瓶颈”,如何突破困境,找到一条更适合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把民族声乐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潮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现在完全依赖于在民族声乐“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声乐,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而盲目的崇洋媚外,一味跟着西洋美声的理念,也必然会阻碍我们的民族声乐发展。我们都知道,艺术始终都是要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不断地从中吸取丰富的养分,才可能有生命力和自己的发展空间。民族声乐艺术是由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文化意识形态来决定其发展方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对本国民族声乐体系、传统的民族声乐各种唱法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和研究,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二为”方针,既遵循声乐艺术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并且应符合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审美情趣和标准。我们认为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立足于老祖宗的“原生态”唱法,借鉴和吸收西洋和其他唱法的优点,并对其进行融合,将理论上升到实践,形成一个时期的民族声乐新理念,倡导“民族的美声唱法”的新唱法,不断探索、研究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当代民族声乐人才培养
我们知道,要使当代民族声乐的和谐发展,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是我们所培养的千千万万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在这里,我们将结合从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20余年的认识、感悟、体会及研究,就如何设计当代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专业知识的构成和专业训练中如何设计培养方案等,进一步与同行探讨当代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规格。
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需要尊重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审美情趣和标准,更需要充分吸收我国戏曲、说唱艺术和通俗唱法等各种艺术流派和美声唱法之精华,力求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古国“礼乐之帮”的传承者和新时代的杰出代表,并时刻溢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风采,成为推动我国民族艺术事业和谐发展的栋梁,为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笔者认为,对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必须脚踏实地地去进行,尽管我们面对着各方面的困难,比如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降低文化分录取,导致我们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在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程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类课程因诸多因素不能开足开齐;第三我国的艺术教育和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