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声乐表演作为一度创作的再现环节,决定了它的美学原则必须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上,以忠实原作为前提,通过创新,对原作进行一个相对范围内的时代化、个性化的丰富和补充。技巧与表现是声乐演唱的两大关键性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少其中之一都不能获得演唱领域的成功。
关键词:声乐演唱;技巧;表现
声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声乐美学是研究声乐艺术所特有的美与审美普遍规律的学科。所谓声乐是对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嗓音表达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音乐形式,它与器乐是相对的。但在实践中,声乐与器乐经常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声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如果说音乐表演是把一部作品的创作从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转化的过程,那么,声乐艺术的最终审美价值的体现必须建立在演唱者的表演环节上。
一、美学原则——再现与创新
声乐表演总是以原作为蓝本进行表演,演唱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掌握乐谱上的音符及表明的符号,这不仅指乐谱上已标明的表情术语,还包括没有注明的、需要向更深层次挖掘的音乐内涵。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声乐历史知识对演唱会大有裨益,对演绎其不同时期、地域、语言、风格流派的声乐作品有着关键性提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声乐的审美要求是不同的。
17世纪演唱风格着重于以优美的中声区为主要表现声区,偏重于表现抒情、柔美的情绪和内容。到了18世纪,在意大利等一些国家阉人歌手盛行,称霸乐坛。19世纪,诞生了威尔第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英雄气概的歌剧,于是逐渐发展出了华丽、激昂的“辉煌唱法”。不同地域和语言差别也是造成演唱风格差异的另一原因。
我们还要看到,我们今天去演绎一部年代久远的声乐作品时,总是会站在当代的角度去看待,演唱者不可能完全用当时的理念加以演绎,它往往掺杂了我们当代人的理解和观念。而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作者创作的风格流派只是给演唱者提供一个演唱的框架,在这个的框架内,表演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不能很好地付诸实践,那么其表演也必将缺乏艺术性。
文学性是声乐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另一关键性因素。声乐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它是音乐与诗、词的综合体。
演唱者对原作的情感脉络的把握、角色的演唱分析等等,认识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谱面的歌词也就是文学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得来的。只有对作品文学部分有准确地把握和科学性的梳理才能获得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和对角色的准确定位。在理解和把握乐谱文学性的基础上,我们也要防止极端的把乐谱视为其真实性的唯一标准。把乐谱作为演唱表演的唯一依据,忽略了表演真实性所必须依据的相关人文背景研究与补充,这同样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声乐形态的把握,如歌剧、清唱剧、音乐剧、影视插曲等,对作品再现的真实度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往往要求表演者能够入戏,用自我的情感积淀对剧中角色完美诠释。一名专业的歌唱演员在演绎一部歌剧或是一个声乐作品时,除了要熟悉歌曲的旋律、歌词外,一定要对原作的文学背景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这些信息的获得仅仅通过谱面的词义难免会片面、浅显。对于演唱者来说,如果要真实地反映出原作的思想内涵,就必须是在遵循原作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化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是对原作理念的突破和审美价值的提升,为原作增光添彩。特别是对于词曲作者创作年代相隔比较久远,表演者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只有在对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特征及作者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感受外化到这个虚幻的角色上,才能够真正地获得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大限度地引起广大欣赏者的审美共鸣。
二、技巧和表现
没有高超的技巧就没有高水平的演唱,技巧是演唱的首要条件。演唱者要想通过歌喉在艺术上有充分发挥,没有一定的演唱技巧是不可能完成的。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作品的风格也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世界一流的音乐学府——朱丽亚音乐学院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第一是技巧,第二是技巧,第三还是技巧。”技巧的获得来自于两大关键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谓生理因素是指呼吸的控制、声音的共鸣等机体方面。心理因素是指那些支配我们去达到一定技术要求的内心活动。关于歌唱的生理因素大家并不陌生,这些纯粹的生理因素只是技巧的一部分,而心理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视,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训练的时候,我们不能为了达到某种声音效果而毫无美感、不受心理支配地发出声响,一定要把歌唱的训练当作艺术享受,在训练的同时获得审美上的满足,把练习技巧与审美两者结合起来,使得歌唱者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同时获得发展,这也是大大提高技巧训练的要素。
在艺术领域,技巧是艺术表现的前提,古今中外,凡是在演唱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艺术家们,无不在歌唱技艺上有非凡的造诣。被誉为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能融抒情、花腔、戏剧不同歌唱技巧于一身,甚至能扮演卡门这样的女中音角色。关于歌唱的技巧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著作:燕南芝庵《唱论》、魏良辅《曲律》、李渔《闲情偶寄》、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等等,都记载关于演唱方面的技术理论,并形成我国传统声乐审美观点:“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虽然近年来,声乐界对“以字行腔”这种歌唱理论提出了相反的观念,但也可以窥探出从古至今大家就对演唱技巧、声音规格的要求是相当讲究的。
除了在特定的时期内,声乐表演并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更多的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情绪,展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演唱领域中,声音要为角色、剧情服务,技巧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没有感情的演唱是空洞乏味的,演唱者必须把自身的音乐素养和生活体验投入到角色的情感当中去。当在演唱中真实的、合理的融入自身的感情还会对演唱技巧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说的就是如此。然而,演唱中的表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演唱者长期的不断地努力积累与实践,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伟大的演唱家必定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我国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先生,从小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开始学唱,十二岁初次登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洗礼后,终于成为亿万人民所爱戴并引以自豪的歌唱家,在我国民族歌剧舞台上塑造了一批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刘胡兰》中的胡兰子、《窦娥冤》中的窦娥、《春雷》中的满妹子、《红霞》中的红霞姑娘等众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几乎半个世纪过去了,她依旧代表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结语
声乐表演融发声、语言、情感、角色、形体、表演、舞台、化妆、伴奏等艺术门类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古语道:“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唱是情感的表达,是语言的升华,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文化。既然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那么就存在着诸多的主观性因素,包括原作品的创作者、演唱者和欣赏者。要想在这诸多主观层面达成协调一致,那么演唱者必须要在尊重原作、尊重审美对象的审美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突破原作理念和审美价值提升式的发挥。
在表演艺术领域内,技巧与表现永远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想获得艺术上的成功,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条件,但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声乐表演在展示技巧的同时,更要深入地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要想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演唱者必须把自己放逐在角色当中,用审美的视角去演绎,就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