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推荐)贺岁片是什么——中国大陆贺岁片研究      ★★★ 【字体: 】  
(推荐)贺岁片是什么——中国大陆贺岁片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0:08   点击数:[]    

的时候,在上海的春节档期中甚至出现了日本人推出的影片,如《支那之夜》(又名《春之梦》)、《苏州夜曲》、《璎珞公主》、《怒海雷动》、《热风》、《血染长空》、《独眼龙政宗》等影片,与此同时英美影片锐减,甚至绝迹。
  ⑸明星加盟。
  这并不是电影在春节放映的必然结果,而是既有的现象,不仅在春节,在其他时间里中国的电影既受戏剧的名角传统,也受国外电影的明星制影响,也充分利用明星效应获取较好的票房。这一时期中,诸如殷明珠、但二春、王汉伦、郑正秋、郑小秋、马徐维邦、宣景琳、张织云、阮玲玉、周旋、胡蝶、赵丹等人出现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中,但又不同于明星群聚,共贺新岁的贺岁形式。
 
  4.1950年—1994年“贺岁片萎缩期”
  1950年、1951年还能见到贺岁片发展期的影子,如在《大众电影》 1950年第十二起上还有这样的广告“中彩出品,滑稽菁华一起出笼,滑稽面孔全部动员,滑稽巨片‘七十二家房客’”等等,还预告放映的影片有《花街》、《再生曲》、《中朝一家》。
  从1952年起至1983年,贺岁片几乎销声匿迹,如果以广义的贺岁片——即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来衡量,也几乎全是以政治宣传为目的影片,唯一有两年例外,1956年春节、1957年春节有两个专门的“春节礼品”——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春节大联欢》和《恭贺新禧》,但是两部影片都是纪录片。《春节大联欢》首先纪录的是“1955年工业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等方面的成绩;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英雄、工农业劳动模范和文化战线上的著名人士也将在这部影片上同观众见面。” 该厂还“特别邀请了许多名演员演出精彩节目,其中有梅兰芳先生演《宇宙锋》,周信芳先生演《四进士》,王文娟和徐玉兰演越剧《春香传》,新凤霞演《刘巧儿》,侯宝林说相声等。文艺节目中还有中央实验歌剧院一九五五年演出的新歌剧《草原之歌》。影片的结尾是歌颂我们祖国无限美好的社会主义远景的大合唱《向社会主义大进军》。”
  《春节大联欢》更像是今天我们习见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1957年的《恭贺新禧》有了一些变化,在1957年《大众电影》第一期中指出“《恭贺新禧》是为了庆祝春节而拍摄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各种优秀的戏剧和歌曲节目的一些精彩片断。当此新年,将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愉快!”从这个介绍可以推测《恭贺新禧》中文艺的成分更重一些。
  随着时代的变化,从1983年起,非政治宣传类的影片重新回到春节档期,如该年元旦放映了《魔术师的奇遇》、《欢天喜地对亲家》,英国的《三十九级台阶》,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是作为贺岁片发行放映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寅次郎的故事》是我国最早引进的贺岁片。该年春节放映了三大类影片:彩色纪录片、科教片和故事片。
  总的说来,“萎缩期”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档期意识减退,商业意识消失,代之以政治意识。
  ⑵贺岁影片几近绝迹,仅有的一些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也局限在政治宣传片中。但是,贺岁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故而是“萎缩”。在萎缩期的后期贺岁意识重新回归。
 
  5.1995年——至今“贺岁片探索期”
  中国电影经历了百年风云,中国大陆贺岁片也同样经历了 “史前期”、“萌芽期”、“发展期”和“萎缩期”的变化。自1995年第一次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红番区》起,中国大陆贺岁片进入了“探索期”,其状况前面已有描述。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档期(商业)意识回归,政治意识淡化。
  ⑵第一次以贺岁片的名义来称呼春节档期影片。
  ⑶对于“贺岁片是什么样的影片”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商业票房。因此,这一时期是“贺岁片探索期”,探索的目的在于解决“贺岁片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影片”的问题,最终生产出大众接受,票房良好的“贺岁片”。
 
  (四)从结论反观档期说
  纵观电影在春节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结论一:“贺岁片”名称没有在大陆产生,即使出现过也是指用来贺岁的明信片,而不是今天的“贺岁影片”。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贺岁”一词可以与另外的词语结合,指某物可以用来贺岁,如当今出现的“贺岁剧”、“贺岁小说”,就是指用来贺岁的电视剧、小说,恰如用来贺岁的电影——贺岁片一样。
  结论二: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没有今天意指贺岁影片的“贺岁片”一词出现,但是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春节档期意识。这种档期意识最早来自于中国传统戏剧,而非欧美电影市场理念的产物,但是我们认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欧美文化对其影响巨大,比如前面我们论述过的春节档期的扩大化,就可以视为欧美文化对中国电影春节档期的影响。
  结论三: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类型多样,包括有悲剧、喜剧和正剧。
  结论四: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应该基于社会集体心理,而不是政治意识。贺岁片是以商业形式出现的社会集体心理的产物,而不是政治的附属品,除非那时的政治恰恰代表社会集体心理。如果把它仅仅当作非民意的政治宣传的工具而不是民意在文化上的投射,它就会萎缩。这里所说的民意具有广泛性,就是一切大众心理,或者叫社会集体心理。
  以这四点结论来反观档期说,似乎档期说关于“贺岁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所有影片”的主张更符合历史的本意,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几个疑问:贺岁片的名字究竟是怎样诞生的?这个名字和春节放映的所有影片有什么关系?如果贺岁片指春节放映的所有影片,为什么现在的贺岁片都偏于喜剧呢?
  先把这些疑问放在一边,让我们去检讨类型说。
 
 
 
 
  四、 贺岁片的类型学研究
 
  在上部分“贺岁片的历史考证”中我们并没有找到“贺岁片”一词诞生的确切时间、地点以及它的创造者,这使我们的研究陷入了困难。所幸的是,通过历史考证,我们知道中国人有在春节观影的活动,而且逐渐成为习俗;电影制作者也逐步具有了(春节)档期意识,并以商业效益为目的。
  如何从春节档期意识中诞生出“贺岁片”——也就是贺岁片的命名过程成了一个谜,正是这个谜让我们陷入了“档期说”和“类型说”的矛盾——究竟是喜剧类型还是多种类型?上一部分中的结论三为“多种类型并存”的档期说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但是放眼今天,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只有喜剧类型的贺岁片票房收入尚可的现实状况,票房收入似乎在告诉大家“只有喜剧类型的影片才可以做贺岁片”,而且同样是喜剧片,冯小刚的喜剧片似乎更适合做贺岁片,他的喜剧片与其他人的喜剧片不属于同一类型吗?要解答着一些问题,让我们从类型片的理论入手,寻找贺岁片的类型特征。
  (一)类型片、类型理论与原型
  1. 类型片与类型理论
  ⑴类型片
  类型片,又被称为类型电影,样式电影,类型影片,“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 。类型片诞生很早,比如电影故事片先驱梅里爱拍摄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常常被视为科幻(类型)片的鼻祖,但是类型片成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好莱坞。
  美国电影史学家莫纳科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类型片在好莱坞发展和成熟的原因:“好莱坞全盛时代(这里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本文作者加注)的巨头们经常关心的是他们所生产的影片的商品价值,他们宁愿生产互相相似的而不是互相不同的影片。结果,那些年代里生产的影片很少给人以独特之感。研究好莱坞,更多是从大量影片中归纳出类型、模式、惯例和类别,而不是注意每一部影片本身的质量。这并不一定使好莱坞影片变得比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更不令人感兴趣。事实上,因为这些影片是以如此巨大的数量在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 下一篇文章:学贯中西:李安的导演世界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推荐)贺岁片是什么——中国大陆贺岁片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推荐)贺岁片是什么——中国大陆贺岁片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