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不是喜剧片还是不在春节档期放映。特别是在大洋网(www.dayoo.com)2002年12月21日的新闻中,冯小刚这样说:“贺岁片不一定非得是喜剧,你的吸引观众,拍得好看。要么非常可笑,要么催人泪下,要么深入剖析了人性,如果拍不好,贴什么标签也没用。也许我下次拍部感情戏,讲点青春往事,进行各种类型的尝试。”从这些话来看,冯小刚似乎很接近于“档期说”,但是就目前来说,冯小刚实际操作的贺岁片肯定是走喜剧路子,关于《大腕》的名字就证明这一点——冯小刚说:“刚开始是《大腕的葬礼》,后来考虑到是一部贺岁片,重要的是它在新年之际放映,希望给大家带去笑声,而不是沉重的悲情,也为了发行。现在看来《大腕》更好一些。”不但影片的名字为了喜庆而被更改,就是影片的结尾也因考虑到春节的观众心理作了调整。基于此,把他放在“类型说”似乎适合一些。 “类型说”派基本上认定贺岁片是一种喜剧性类型片,但是,作为一种类型片的贺岁片究竟应该包括那些基本类型元素,在当前电影界和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档期说 所谓档期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最为突出的当数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刘沙,他也是贺岁片《美丽的家》的制片人。 在一次采访中,刘沙这样说道:“首先,贺岁片不是电影的种类,只是一个档期。没有规定贺岁档期的电影一定要怎样。如果说这也不是贺岁片,那也不是贺岁片,倒让人奇怪了,贺岁片究竟应该什么样呢?”随后他指出“《美丽的家》定位也不是一部喜剧”。 于是他推出了“定位不是一部喜剧”的《美丽的家》,作为继冯小刚贺岁三部曲之后的紫禁城影业公司的第四部贺岁片,很可惜,他的这一次创举未能在票房上获得成功。 正是《美丽的家》《幸福时光》等贺岁片的票房失利,让“贺岁片应该是喜剧类型片”的呼声在随后的两年里成为最强音。 准确地说来,虽然刘沙声明《美丽的家》定位不是一部喜剧,但多少还是倾向于“含泪的微笑”,并不是一部彻底的悲剧或者正剧。 此前,影评家贾磊磊在《电影艺术》1999年第二期发表了名为《风行水上 激动波涛——中国类型影片(1977—1997)述评》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在论述1977—1997年中国的喜剧影片的创作格局的时候,特别值得思忖的一部影片是《甲方乙方》。制作者除了沿袭了‘明星效应’的商业策略之外,它所采取的一系列制作方式几乎都是‘非类型化’的:王朔笔下的市民生活,‘小品式’的电影拼贴样式,屡次受到嘲弄的影片主人公,甚至还有令人悲痛的死亡送别——这一切离类型影片的经典制作规范都相距甚远。……更为重要的是北京紫禁城影片公司事实上在京拥有的院线,使它‘占领’了元旦至春节这样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最佳时段’,从而赢得了近乎奇迹般的票房收入。”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非类型化”的“档期说”,不过,贾磊磊的观点没有刘沙的那样旗帜鲜明。 (三)模糊说 所谓模糊说,就是既不完全赞成类型说,也不完全赞成档期说,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观点。这种人也很多,以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代表。200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设立的官方网站“银海网”也提出了这种模模糊糊的观点。 2001年初,张艺谋在推出贺岁片《幸福时光》后说:“我没有特别在意‘贺岁片’这个词,现在约定俗成,把这个时间段上的影片都称为‘贺岁片’。《幸福时光》严格来说也不是专门为过年拍的,赶巧了,几部影片大体风格差不多,都是走喜庆、轻松、娱乐这种路线,这倒符合这个档期的受众心理,标志着我们的电影有了市场意识后慢慢规范化的一种做法。像好莱坞电影也是非常注重档期的,不管导演出于什么目的拍的电影,到了发行人那里,他一定根据全年的规划来做,这种方式挺好。我想观众会喜欢在过年的时候看这类影片,你弄一个特悲剧的电影,让人家哭得乱七八糟的,不一定适合元旦、春节。现在市场不太规范,对大众的口味我们也没太大的把握。我原来觉得《花样年华》是一部比较高雅的片子,是否会有那么多观众?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还有很多人做张曼玉的旗袍。拍电影的人市场意识要强,但我还是在意过去的一句老话:要普及,也要提高。作为一个导演你只是一味地迎合市场,时间长了会削弱电影的文化内涵。……我们中国内地的电影长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老百姓其实并不满足于你给他快餐式的东西。中国内地电影多年来坚持一贯的人文个性,观众也有这个愿望,我们不要低估了老百姓。” 张艺谋这番话很有意思,可以看出他对贺岁片矛盾而模糊的认识。 首先,他将贺岁片归结为“档期片”——因为是“约定俗成,把这个时间段上的影片都称为‘贺岁片’”。不过,张艺谋认为贺岁片还是应走“喜庆、轻松、娱乐这种路线”,因为“这符合这个档期的受众心理”。这就是张艺谋的矛盾认识:既把贺岁片归纳为“(春节前后)这个时间段上(映)的(所有类型的)影片”,又不太肯定地感觉到贺岁片应该是喜庆类型的影片,而不是所有的类型。这种不太肯定的感觉在他看到香港导演王家卫推出叫好又叫座的《花样年华》后加强了,因为《花样年华》在大陆上映时间也在年底,而且不是一部走“喜庆”路线的影片,因此他的言外之意就有了这样一层意思:贺岁片说不定可以是喜剧以外的影片。这样,在走“喜庆、轻松”路线时,张艺谋的创作思想稍稍朝“档期说”靠了靠,就有了并不属于“喜庆、轻松、娱乐”一类又带点喜剧意思的贺岁片《幸福时光》。《幸福时光》的票房应该说是很失败的,究其根本,还是源于他对贺岁片是档期片还是类型片的模糊而矛盾的认识。另外,他的第一句话“我没有特别在意‘贺岁片’这个词”更是导致票房失利的重要原因,在本文以后的部分将做进一步探讨。 中国电影资料馆设立的官方网站银海网提出“贺岁片应该是一个档期的概念,但如今却更富有了类型片的意味”(2002年1月23日版)这样的说法,这其实是将“模糊说”明确化,既认为贺岁片应该是一个档期概念,又承认贺岁片更象是一种类型片。 对“贺岁片是什么”的三种不同的回答,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说”和“档期说”。“模糊说”其实不是观点,而是在“类型说”和“档期说”之间徘徊的一种态度。这种徘徊的态度正好说明“类型说”与“档期说”之间存在着同一种认识下的某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共识就是:但凡春节上映的影片就可以贴上“贺岁片”的语言标签,但是贴上标签不等于票房收入就有了保证。 矛盾就是:贺岁片一定是喜剧类型片吗?“类型说”坚持贺岁片一定是、必须是喜剧类型片。“档期说”强烈地反对“贺岁片必须是喜剧片”的说法,认为贺岁片不是什么类型,它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档期放映的影片,因此,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影片,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正剧。总结一句话,就是“一(种类型)与(多种类型,甚至任何影片)”的分歧。 贺岁片究竟是什么?是类型说坚持的喜剧类型片?还是档期说坚持的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各种影片?或者另有说法? 让我们从类型说、档期说本身入手,寻找答案。 三、 贺岁片的历史考证——解剖档期说 (一)从贺岁片的来源谈起 在做进一步探讨的时候,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贺岁片从哪里来? 中国大陆贺岁片的源头来自香港。香港的贺岁片起源何处?2001年1月12日新浪网登载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贺岁片到底为谁贺岁》,其中关于贺岁片尤其是香港贺岁片的起源作了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