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八股文揣摩功夫先入为主,所以才能以作八股文之法补小说。二是八股文中也有借题发挥、“暗中偷换”一类,因此高君体会曹雪芹原意后加以“是正”,同样可说是八股文中练就的功夫。如果高鹗不是程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者,那也不影响金先生的结论,因为此位续者一定是作八股文的好手。只要看看第八十四回中贾政教宝玉学做八股文的详细而又内行的描写,就可以知道。总之,“补小说的作法和八股文的作法如出一辙”,使得高鹗或那位作八股文的好手宁可选择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续书,也不会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绝大多数明清小说的续书者也当作如是观。 四 必须说明的是,明清文人在八股文训练中形成的“注经思维方式”和模拟心理定势成为小说续书大量出现的深层次的、必然的、共性的原因,并不意味着否定小说续书的价值。正像认真写的八股文,特别是一些对经典章句的发明有独到之处的八股文,借题抒发自己的怀抱之作,自有其价值,不可一概而论一样,明清小说续书也自有其价值。只要不是照搬抄袭之作,不同时代的续作者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因而续书不同程度会有历史认识价值和审美欣赏价值。这方面研究者条分缕析,已总结得相当详尽,笔者无须赘言。尽管如此,明清小说续书无论它在原著的基础上走得多远,毕竟是续书,与独树一帜的全新创作不可比较。众所周知,从金圣叹、刘廷玑到鲁迅,或在总体上,或针对具体的小说续作提出过批评。他们的批评可能过于严厉了一些,可是确实击中要害。尤其是金、刘二人,处在小说续书盛行的时期,其批评强烈召唤一种在中国小说史上十分可贵的创新精神。今人在肯定小说续书自身的价值时,更应对金、刘等人批评小说续书而提倡的创新精神予以尤为积极的评价,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十分佩服那些完全没有依傍的,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均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应该是它们代表发展的方向,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乃至于《歧路灯》等等。打开明清小说的目录,看到那么多小说续书,在承认它们的特定价值的同时,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某种遗憾。如果这些续书的作者都能像吴敬梓、曹雪芹那样刻意创新,摆脱原有的思维习惯,明清小说史又将是一番多么繁荣的景象。有题目与蹊径,依墙傍壁,倚山立柱,缩海通河,乃至于借题发挥,都是文章之士缺少创新意识的结果。更不用说那些平庸低劣之作了,说它“东施效颦”、“画蛇添足”并不为过,甚至谓其“狗尾之不若也”,也未尝不可。在这种模拟因袭的思维习惯下,抄袭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个意义上,应当承认明清小说续书有其先天不足。前人在总体上对小说续书的评判并没有错,今人更应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予以审视。
时下的书店中,“四大名著”正被频频“换脸”,或“大话”,或“水煮”,或“麻辣”,或“情蒸”,以至于构成了名著“换脸系列”,出现了取经人孙悟空有了儿子名孙唐的描写,等等。它们在还未读过或尚未读完“四大名著”的青少年中引起了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如果立足于宏观的视野予以考察,名著“换脸系列”堪称是明清小说续书的变种。笔者毫不否认其中所寄寓的新的时代意蕴和所涂抹的游戏色彩,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它们的作者比明清小说续书的作者更缺乏创新精神。早在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归锄子完成的《红楼梦补》中就写林黛玉死而复生,脱胎换骨,才干大增,主持家政,清除积弊,组织众人营运生财,终于扭转了贾府的经济困境。有钱了,宝玉、黛玉办起了慈善事业。今天的名著“换脸系列”不过是拾古人的牙慧而已,而今天的时代却是一个创新精神焕发的时代,小说创作自然也不应例外。 注释: ①参见李忠昌《名著续书探因》,《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1期;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高玉海《明清小说续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一》,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36页。 ③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538、648、671页。 ④参见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中《刘海峰集》著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5页。 ⑤汤显祖《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十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9页。 ⑥章学诚《再答周筤谷论课蒙书》,《章学诚遗书》卷九,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⑦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8页。 ⑧章学诚《为粱少傅撰杜书山时文序》,《章学诚遗书》卷九,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⑨李贽《与友人论文》,《李氏续焚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2册第313页。 ⑩李贽《复焦漪园》,《李氏续焚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352册第341页。 (11)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集外文》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79页。 (12)戴廷杰《戴名世年谱》康熙四十五年条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7页。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