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明史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生的影响      ★★★ 【字体: 】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生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6:0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1368-1398),对佛教实行既整顿限制、又保护提倡的政策,对明代社会以及佛教产生了很大影响。全面而深入地考察明太祖的佛教政策①,对深化明代社会、佛教乃至明太祖个人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一
    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大体以洪武十四年(1381)六月礼部提出设置僧司衙门方案为界,可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太祖对佛教多保护和提倡。其表现有:
    第一,设善世院,高其品秩。洪武元年正月,太祖设善世院,“秩视从二品”,授僧觉原慧昙为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天界寺,“统诸山释教事”②。善世院有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属官,职责是甄选名刹住持,“其非才而冒充者斥之”③。七年十一月,太祖授来朝的印度僧人板的达撒哈咱失里为善世禅师,和林国师朵儿只怯烈失思巴藏卜为都纲、副禅师,令“统制天下诸山,绳顽御恶”④。从史料来看,善世院缺乏健全配套的职官体制,其官员在史籍中也很少记载,无太多的管理职权,时重要佛教事务皆由中书省及礼部负责办理。设立善世院,高其品秩,更多地体现了太祖对佛教的尊奉和个别僧人的荣宠。
    第二,大量征召名僧到南京,咨问佛法。洪武前期,或以征召“高行”、“有道”名义,或以举办佛教法会名义,不断征召各地名僧来南京住坐。当时,汉传佛教各宗派的名僧几乎齐集南京⑤。对于到京名僧,太祖优礼有加。如,东溟慧日“朱颜白眉”,召见,“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季潭宗泐,“时见临幸,日有赐膳,尝和其诗,称为泐翁”⑥。太祖还屡次召名僧入禁中,讨问佛法。如,日章祖偁,“上数召入禁中,问佛法大意”,甚至“敕止宿翰林院,以备顾问”⑦。
    第三,派遣僧人出使,任用僧人为官。为了与一些信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洪武三年六月,太祖遣僧慧昙出使西域,最终到达省合剌国(今斯里兰卡)。十一年十二月,命僧宗泐使西域,“竟达天竺(今印度)”⑧。对日本,洪武四年十月,遣僧祖阐、克勤往使。
    明太祖把“民业”分为士、农、工、商、僧、道六种,认为只要有才能,就应该任用。他专门撰《拔儒僧入仕论》、《宦释论》、《拔儒僧文》等,不厌其烦地阐述任用“儒僧”主张。时僧人被用为高官者如,愿证(李大猷)除应奉翰林文字,正传(郭传)历翰林应奉、兵部主事、考功监丞、监令、湖广布政司参政,克勤(华克勤)先后任考功监丞、山西布政使,吴印官山东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太祖还对他们“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⑨。
    第四,频繁举办佛教法会,编集、刊刻大藏经。洪武元年至五年,太祖几乎每年都在南京举办佛教法会,“为死者超升,生者解冤”⑩,为国祈福。其中,洪武五年正月广荐法会,太祖“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11),亲自向佛祖行三跪拜礼。
    洪武五年,太祖命僧“点校藏经”(12)。该藏至建文三年(1401)冬基本完成,计五百九十一函。建文帝义追雕续藏八十七函,合计六百七十八函。此即《初刻南藏》(13)。
    第五,普给度牒,许令僧人自由传教。洪武五年十二月,太祖下令统计现有僧、道,给发明朝度牒,罢“免丁钱”,“著为令”。时有僧、道共五万七千二百余人,“皆给度牒”(14)。为了弘扬佛教,太祖下令,允许僧人“赍持戒牒,随身执照”,到各地“日则讲经说教,化度一方,夜则取静修心”(15)。
    第六,招谕、封授西藏等地藏传佛教上层僧人。西藏等地盛行藏传佛教,藏僧上层掌握行政权力,太祖“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洪武六年二月,西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来京,“上所举故宫六十人”。太祖“悉授以职”,并改摄帝师为“炽盛佛宝国师”(16)。七年秋,元帝师八思巴后人公哥监藏巴藏卜遣使来朝。太祖封为“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令“统治僧民”,“永为教中之称首”(17)。这无疑在藏区保护和提倡了藏传佛教。
    洪武前期,太祖对佛教也有一些整顿和限制措施,主要包括:第一,限制出家。鉴于佛教“近代以来,崇尚太过,徒众日盛”,洪武六年十二月,太祖下令,以后行童“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妇女“年四十以上者听,未及者不许,著为令”(18)。第二,登记、核对僧籍。洪武五年,太祖命“造《周知册》”,登记僧、道籍贯、告度月日等,颁行全国。各寺、观凡遇来投僧、道,即以《周知册》核对,“如册不同,即为伪僧、(道)”(19)。第三,命僧宗泐等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洪武十年颁行全国,令僧讲习,藉以统一思想(20)。第四,归并僧寺。洪武五年七月,太祖令南京天禧寺、能仁寺“常住田土”、“寺家物件”、僧人并入蒋山寺(21)。六年十二月,归并行动推及全国,“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22)。
    总的来说,洪武前期对佛教主要是保护和提倡,整顿和限制则显不足。
    二
    洪武十四年(1381)六月以后,明太祖对佛教偏重于整顿和限制。其措施主要有:
    第一,设僧录司等各级僧司衙门,严格住持考选。洪武十四年六月,礼部提出了设僧录司等各级僧司衙门方案:(1)在京设僧录司,“掌天下僧教事”,各府、州、县分别设僧纲、僧正、僧会等司,分掌其事;(2)僧录司设善世(正六品)等官,僧纲司设都纲(从九品)等官,僧正司设僧正,僧会司设僧会。僧录司官员由礼部任命,不支俸,官、吏、皂隶等皆由僧人及佃仆充任;(3)各级僧司衙门的职责包括:登记、报告各地寺、僧;地方僧司举保、僧录司考试寺院住持,具申礼部奏闻;地方僧司申解、僧录司考试行童,具申礼部,类奏出给度牒;管束僧人恪守戒律,阐扬教法,如有违犯戒律及自相争讼者,“听从究治”,“若犯奸盗非为,但与军民相涉”,则“听有司断理”(23)。这标志着太祖对整顿和限制佛教有了明确的规划。十二月,明太祖革废善世院(24)。次年四月,任命各僧官,公布职掌,僧录司等各级僧司衙门成立。
    明太祖重视各寺住持的考选。洪武元年设立善世院,即肩负选任住持工作,所谓“海内诸名山悉隶之,抡选有禅行、陟资级者,俾为之主”(25)。十五年四月,在设置僧司衙门诏令中,太祖又规定:“凡各处寺、观住持有缺,从僧、道官举有戒行、通经典者,送僧录、道录司考中,具申礼部,奏闻方许”(26),强调住持必须有戒行、通经典、经过考试。
    第二,分僧人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各务本业,严禁僧俗混淆。针对明初佛教现状和民间显密法事盛行现实,洪武十五年五月,明太祖下令分寺院为禅、讲、教三类,禅即禅宗,讲即宣讲佛教经典的僧人,指禅宗以外各宗派,教则包括从事祈福弥灾、追荐亡灵等法事的僧人(名瑜伽僧或赴应僧),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习(27)。十二月,太祖又为禅、讲、教僧规定了不同的服色(28),以便分别和管理
    为保证僧众专心修习,洪武十九年,太祖“敕天下寺院有田粮者设砧基道人”(29),负责寺院差税事宜和联系僧俗,杜绝僧俗混淆。但是,僧众仍“多与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二十四年七月,太祖颁布《申明佛教榜册》,强令僧众“各承宗派,集众为寺”,并专门针对教僧及瑜伽法事作出限定,禁止俗人仿僧行瑜伽法事(30)。二十七年正月,太祖又定僧人《避趋条例》,禁止僧人“以化缘为由”奔走市村,以及“交结官府、悦俗为朋”(31)。
    第三,完善度牒制度,禁止私自披度,专门登记僧籍。洪武后期,太祖对出家作出更多限制,着力完善度牒制度:首先是确立四年一次给牒制度。其次是对各类僧人分别考试,禅者问以禅理,讲者问以诸经要义,瑜伽者试以瑜伽法事。再次是限制出家年龄和出家者身份(32)。同时,太祖禁止私自披度。洪武二十年禁二十岁以上出家为僧后,私自簪剃、申领度牒者仍大有人在。次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特点

  • 下一篇文章: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路径探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生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生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路径...
  •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
  •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
  • ››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
  • ››汉代皇帝宗庙祭祖的存在的问题和策...
  •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 ››郑玄三礼学系统构建策略探讨
  • ››关于从《目录学发微》探析余嘉锡目...
  • ››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
  • ››帛书“九主图残片”的思考探讨
  •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