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明史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特点      ★★★ 【字体: 】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特点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5:5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在西藏诸多的文献典籍中,传记文本可谓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形式。
    美国藏学家珍妮特·嘉措对于藏文文献中的传记和自传有专门的研究,①她说:“丰富的藏文传记带给藏学家们的不只是惊奇,还有大量的可用于研究的包含西藏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的类型范本。”她认为“西藏自传作品的类型在亚洲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身的价值。西藏的自传,尤其是宗教人物的自传,无论在总体的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同一人物身上所出现的频率,都明显地超过她周围邻近地区。更进一步说,西藏的这类著作的类型,包括个人撰写自传的形式、依照的格式、文体和文本内容都比亚洲其他地区的同类著作的传统更加不同。这些显见的事实可以带领我们去探询更广阔的区域以及更复杂的问题。”②无疑,探索藏文历史传记的分类、写作模式以及规范等,尤其是借助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来对藏族传统的传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藏历史文献的著述特点,而且还对于相关的史学史等学术研究的全面展开,具有非常有效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一、西藏传记体裁的分类和佛教传统理论阐释
    在西藏的历史著述文本中,传记属于一个很大的类别。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③我们大致可以将藏文传记类著作分为3大类、10小类即:
    神圣传记:本生、譬喻、功行;宗教人物传记:密传、外传、内传、自传、大传、本事(或称“史事”);世俗人物传记:本因传(或称“圣传”)。如下表所示:

在各类传记文本中,自传(rang-rnam,nyid-kyi-rnam-thar)和外传(phyi-rnam-thar)通常在西藏被视为宗教传规中一种共同(共通)传记;内传(nang-rnam-thar)、密传(gsang-bavi-rnam-thar)被看作是不共同(共通)传记;而本因传(圣传rtogs-brjod)则为特殊的传记体裁。
    根据研究,这里所谓共同、不共同这两个概念,主要是指佛教中针对大众和个人、普遍和特殊、浅显和深奥等一类教法、文本的比较性术语或名词,所谓:“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广如‘华严经’说。二共教者,即小乘三乘教,名字虽同而意皆别异,如诸大乘经广说。”④
    在西藏,宗教人物的传记非常讲究这种共同不共同的分别,因为宗教人物的传记按照藏族学者自己的说法,其具有超出一般的意义:
    “所谓诸圣贤大德的传记,不管是写其往昔历代转生的本生故事,或是写此生之史事,都必须写其较其他一般普通人士更为殊胜超越,及其稀有的身、语、意功德;尤其是必须述说他对于佛法所作闻、思、修三者的清净事业的情况,以及依此三者而获得善巧之功德,即精于讲说、辩论、著作三者。还有戒严之功德,即不违越‘三律仪’所制定的界限,以及成就之功德,即地、道的殊胜证达在心中生起的情况。其次为贤善之功德,即以善巧和成就对佛教和所有众生,作出了如何伟大的成熟事业的情况等。”⑤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传记写作的宗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认为传记只有记录圣贤大德的事迹才有意义,因为这些人比一般的人有更为出色的能力和品德,其作为(功德)也更为超越殊胜,读他们的传记能使人产生信仰和礼敬之心。第二,传记所记载的殊胜超越的事迹主要包括:1)过去的以及现世的稀有的身、语、意功德;2)个人的闻、思、修和讲、辩、著等方面的成就;3)在宗教实践上和品德上的超凡成就;4)对于别人的无私帮助以及教化众生的业绩。所谓的传记嘉言,需要符合以上这些条件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具有价值的传记。
    与宗教人物传记不同,世俗人物传记不太强调传主的超越殊胜成就,但在传记的名称上,世俗人物传记有时候也用宗教性的名词,这就是本因传,藏文为rtogs-brjod,这个词是mngon-par-rtogs-pabrjod-pa的简称,原本是对应于梵文词Avadāna,该词有譬喻、本因、因缘、出曜等意思,我们意译为本因传,美国藏学家珍妮特·嘉措认为这个词汇:“涉及在西藏专有的那种强调宗教体验的自传,但该词也可被归为圣者传(hagio-biography),梵文中也有这个意思。”⑥但此类传记在清代时期又有特殊的用法,主要以记叙亲身体验和经历的事件为主,作为世俗人物传记的名称,其主要突出传主的个人经历和生平,比如清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多珂夏仲·才仁旺杰写过两部世俗人物的传记,即《颇罗鼐传》和他自己的自传《噶伦传》,这两部传记在名称上均使用rtogs-brjod,表明作者亲身经历了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件。
    本因传的词汇的来源同神圣传记中的三种类别名词是有关联的,神圣传记有三种形式——本生(Jātaka)、譬喻(Avadāna)、功行(mdzad-pa),这种术语分类牵涉到佛教的宗教文献学问题。
    佛教在传统上对其文本的阐释有比较复杂的一套文献学理论解说。通常,佛教强调其教法可以分为属于俗谛的世间词藻语言以及非俗谛的“词藻”。世间语言和词藻所记录的知识还可以包括“八品”等传记,这些文本虽然有缺陷,属于“戏论”,但是是人们“证法”的必要途径,必须学习和掌握。至于由佛陀或薄伽梵讲说的正法,当然属于“善说”,其准确地解说了正法宗义,有助于受众能得到觉悟。“善说”来自世尊的教诲,是一种完美的教法。按照《中论》的说法,世尊佛陀的教言分两种情况,一是以世俗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解,或者说讲的是世俗的内容,这叫“了不了义”;另一种则以殊胜的内容为主,为“了义不了义”。由于世尊的教言也是采用人间的语言,而名言一类的东西总有偏差,所以佛法的语言往往使用一些独到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对教法的诠释。
    清代藏族学者仁增·吉美林巴曾经对于佛教的相关文献学理论做过一个总结。根据他的解释,佛教所有的文献都离不开以下四个方面,即范例、性相、词义和名言(释名)。
    范例和性相,在佛教的一些论著中将之归为两种,一是三藏中的范例,指对应性相的部分,如经藏中的性相为那些增加学习范围的契经,范例就是如《十万颂大般若经》,论藏中性相指增加智慧的契经,范例就是《对法七论》等论典。第二种范例是指在闻、思、修过程中所要学习和仿照的对象,这其中就包括佛本生、本事以及各高僧大德和上师的传记。宗派和宗义也属于这种范例,因为这是有助于分辨和对性相进行全面把握的内容。
词义和名言是对于密续的深入解释,按照佛教密宗对于词义的逻辑学定义,词的诠释可以细分为三阶段:因、方便、果。这几个阶段既有分别又有联系,既是阶段的,又是连续的。词义与释名的因是引发的意义,这对证于性相就是方便,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有果。密宗作为直接修果位的法门,当然是一种方便之乘,但学者大都要掌握密宗之道(正确的方法),并对于一切知识也要了解。只有少数人根器优异,直接修果而达到解脱。不过胜义谛并不是完全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所以最终的证悟只有方法,吉美林巴在解释其所编的宁玛派各部经典目录之前,重点引述《普贤菩萨功德在自性里的存在之续》的一段论断作为总结,谓:
    “没有证悟之前,连佛陀的这一名词都不存在。证悟如此重要,说来有如下意义:重要的证悟并非学问,学者的语言一片旱象,证悟的境地则是法性;重要的事在于修行,决不在于讲解生动;讲解只停留在言词里,修行则与本尊无二;从时间界限说来,证悟比修行更长;如果得不列彻底证悟,获得证悟之前,必须加以切实的修行。”⑦
    作者引用这段话大有深意,在他看来,所有的言词和著作都属相对真理,但对于佛法的领悟又要必须从这些相对真理入手,最后通过密宗的方便法门,才能剥离一切名言词义的束缚,达到对于最深的真理的领悟。所以总结这些相对真理,建立论宗的框架,是一件必须要做的工作。
    文献学的发达对于历史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貌

  • 下一篇文章: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生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特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特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路径...
  •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
  •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
  • ››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
  • ››汉代皇帝宗庙祭祖的存在的问题和策...
  •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 ››郑玄三礼学系统构建策略探讨
  • ››关于从《目录学发微》探析余嘉锡目...
  • ››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
  • ››帛书“九主图残片”的思考探讨
  •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