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明史
   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貌      ★★★ 【字体: 】  
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5:5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而任何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两汉社会也是如此。汉人喜好歌舞,任侠重名.恩仇必报,富于积极进取精神,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尊心.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汉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可以用“生气勃勃”四个字来概括。汉代社会也确实具有这样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那种饱满、昂扬的生命状态会让我们立刻想到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浩浩荡荡的出行队伍。庄严的威仪,滚滚向前的车轮,奔腾嘶鸣的骏马.凝视着每一幅车马图,你都能感受到汉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感受到汉人“万里觅封侯”的豪情,能隐约看到汉家健儿沙场驰骋扬起的冲天烟尘.难怪车马图被誉为“汉代精神的体现”。

    但是,“生气勃勃”只是汉代人精神风貌的一个方面。这些体现汉代精神的车马图,这些昂扬奋进的车马,却大多是出现在墓葬中,它们以凝固、永恒的姿态在无边的黑暗中奔腾前行。今生已矣,而彼岸的世界遥不可及。车马图,其实在意味深长地暗示我们,在汉代人渴求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另一面,还有另一重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与“生气勃勃”无关,它慷慨悲凉,充满了痛楚和无奈!

    要了解汉人的这一精神世界,我们需要触及汉人的心灵深处,需要借助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因为,汉人的歌诗里隐藏着他们最敏感柔弱的心。

    汉家从立国起似乎就笼罩着一层阴霾。《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在吟唱这首著名的《大风歌》时,刘邦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的心中早已没有了“马上得天下”的得意,也没有了衣锦荣归的喜悦。是的,秦末群雄逐鹿中,刘邦是胜利者。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只能在被围垓下时慷慨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的缠绵呜咽,足令所有人为之动容。只是谁能料到,作为胜利者,刘邦面对戚夫人的无奈,却也一如项羽当年面对虞姬。吕后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太子羽翼已丰,不可动摇.他所喜欢的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正在走向可预知的毁灭,任楚舞曼妙也无法阻挡悲惨命运的到来。而他只能空白悲叹:“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缴,将安所施?”
http://www.qiqi8.cn/
    家事如此.国事又将如何?一种深深的忧虑此刻攫住了他的心。群雄扫灭了,可是有谁能为汉家守卫四方呢?刘邦同垓下的项羽一样,只有无可奈何的酸楚和悲凉。他唱《大风歌》的时候,心里是不是闪过了韩信、彭越等“猛士”的身影,是不是闪过了戚夫人、赵王如意的身影,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首壮阔中蕴藉无限感伤的《大风歌》,却似乎为汉代社会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他的后代,武帝刘彻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一生可谓辉煌至极,北却匈奴,开通西域,罢黜百家……哪一件事情都是可圈可点,影响深远。在他的引领下,汉代社会达到了极盛。但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同样是满怀的“哀情”。他的悲哀源自佳人不再的惆怅,源自人生易老的感慨。他能做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却不能挽留住那位倾国倾城佳人的生命,也不能让自己天长地久。    

帝王们的伤感或许可以被他们的功业所冲淡,普通臣民却只能不折不扣地承受一切。帝王功业里既闪耀着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辉煌,同时也浸透着很多人的失意悲伤。飞将军李广终究未能封侯,他的孙子李陵的命运则更加不堪。那场由司马迁为我们描述的惨烈的战斗,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深的创痛和耻辱: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馀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毡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报任安书》)

李陵兵败而降,他的家人被族诛,无有孑遗。因为不同缘由而同在匈奴的苏武与李陵成了朋友,两个汉家的游子得以在匈奴相会。不同的是,苏武持节牧羊,历经险阻而终能回到汉土。他的苦辛与忠诚得到了回报。苏武在汉昭帝即位后被单子放还.他将接受汉家给他的崇高荣誉。李陵为苏武置酒相贺并送行,借机向苏武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陆。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汉书·李广苏建传》)

 

是的,李陵不可能回去了,他早已没有地方可回。李陵没有苏武那么幸运,他存活的身体已经成为“贱躯”,悲哀和痛楚注定要伴随他到生命的终点。苏武知道,虽然他自己可以荣归故里,但对朋友的理解和同情,对李陵无家可归的伤痛,仍使他“念子不能归,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只是再多的眼泪也无法道尽心中的哀思,从此,“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飘零在“天一方”的还有汉家的女儿们。她们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承担了“和亲”的重任,她们无助的悲号也曾久久地在天边回荡: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这是十七岁的细君公主的《悲愁歌》。为了绥抚西域,切断匈奴与乌孙等国的联系.西汉政府与乌孙实行了和亲。《汉书·西域传》为我们记述了这首诗的背景:“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乃自为作歌。”细君公主一年后就死了,这首歌也就成了她的绝笔。想要成为鸿鹄太奢侈了,故乡遥不可及,命运注定了她只能夭亡在“天一方”,想回到故乡的愿望就算死后也不可能实现。她的悲愁伤痛都砌进了汉家辽阔的疆土。

    还有那位人们印象中坚强聪慧的昭君,其实也曾在出塞的路上呼父号母.声泪俱绝:“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侧伤!”(王昭君《怨诗》)

    将帅士卒们在万里外开疆拓土,士人们奔走各地游学求仕,征夫役卒在漫漫的路途中运送转输。于是,离情别绪就成了这个坚强帝国伟岸的身躯里流动不息的泪水,柔弱得载不动一声声若隐若现的叹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古诗三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人生就这样被界定了,漫长而空虚!其间可填充的能有什么?“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城南》);“青青河www.qiqi8.cn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秦嘉《留郡贈妇诗》);“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伤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悲歌》)。所有这些悲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汉代皇帝宗庙祭祖的存在的问题和策略探讨

  • 下一篇文章: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特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路径...
  •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
  •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
  • ››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
  • ››汉代皇帝宗庙祭祖的存在的问题和策...
  •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 ››郑玄三礼学系统构建策略探讨
  • ››关于从《目录学发微》探析余嘉锡目...
  • ››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
  • ››帛书“九主图残片”的思考探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