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道家思想自从杨朱立派就在世人心中奠定了消极的思想基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道家思想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熟知的就是老子和庄子这两个阶段。从本质上讲,老庄思想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其难免带有消极的因素,应用起来也与社会现实有偏差,但这不妨碍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应用老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老庄;消极思想;积极因素
Abstract:Since Taoism Yang Zhu established the faction,there were laid on the hearts of the world’s think-ing negative tone.As a philosophy,Taoism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wo of the mostimportant and best known stages are the stages of Lao Tzu and Chuang Tzu.In essence,the Taoism of the back-ground determines its inevitable with the negative factors,the application together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is alsobiased,but this does not prevent us from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active application of Lao Tse and Chuang-Tzu’s ideas in the positive factors.
Key Words:Lao Tse and Chuang-Tzu;Negative Thinking;Positive Factors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和学术基础。老庄思想在文学上各有其特色,对文学体裁、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哲学思想,因而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老庄应该更为贴切。
老子、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庄子》这两部作品中,而这两部作品的作者究竟是不是老子和庄子,还有待考证。冯友兰先生认为,这两部作品都不完全是老子和庄子亲作,李耳把当时各家的思想收集起来再进行加工,就辑成了《老子》,现存的郭象本《庄子》也只是一部道家作品汇编,不一定是庄子自己所做。如冯氏认为,在《庄子》一书中“,只有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就连它们也不会全都是庄子自己写的。因为,虽然庄子的名字可以当做先秦道家最后阶段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则可能是经过他的门人之手,才最后完成。”[1]那么我们就将作者问题暂且搁置不论,仅论两书中的思想。
一、无奈的哲学
(一)社会背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哀鸣老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根源,在于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萌芽。老子和庄子属于战国时期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只能做个小小的史官或漆园吏。他们的思想确实有消极悲观的因素,表达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及其知识分子对待新兴地主阶级及其政权和制度的态度。一般认为,老子生于春秋中后期,稍早于孔子,他开始感到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所以极力地想要维持现状;庄子则生于战国中期,当时已经是礼崩乐坏,复兴奴隶社会无望,因而庄子的思想更加倾向于虚无和逃避现实,“这种办法,好像是自认失败、退出斗争了,其实不然。
……他还要著书立说,宣扬他的这一套消极、颓废思想。这就是用以腐蚀地主阶级及其所统治的群众,以挖新社会的墙脚,阻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2]可以说,老庄思想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哀鸣,他们要“无为”,要“坐忘”,要避世。这样的思想若是没有消极的因素,那是不可能的。
(二)学术基础———杨朱开创的道家学派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杨朱。杨朱,生卒年不详,他的思想也尚无完整记载。然而从思想的源流上来看,杨朱无疑是道家开宗立派的掌门人。杨朱应生活在孟子之前,因为他在孟子的时候已有了很大影响。孟子曾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的思想是“为我”和“轻物重生”,即使自己的一点点损失就可以平定天下也不会做,因为没有什么比保全自己更重要,不管是学习、养生亦或是从政。“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此时的杨朱思想已经成为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代表,其中大部分都是消极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老子》、《庄子》也继承了杨朱思想中“全生保真”的主张,这虽然不是老庄思想的主流,但一直贯穿其中。“为我”到了极致,就变为“无我”,只要达到“无我”之境,就再没有什么能伤害自己的生命了,就能保全自己了。可以说,杨朱思想是老庄思想的基础,所以老庄思想带有悲观的成分,不足为怪。
二、对人对事的独特看法和放入现实后的偏差尽管老庄思想的产生饱含了消极的因素,但作为哲学思想,它还是含有很多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仅从哲学分析上看无所谓对错,但将这样的理论掺入现实因素则未必正确。
(一)《老子》的素朴辩证法和《庄子》的高层次幸福老子的素朴辩证法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认为事物是运动和对立转化的,而且都有其两面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3]物极必反,生生不息。他还认为事物存在着量变和质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认为“,道”是一个不可言说的符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言说的东西都是“有”,这样的“有”则生于“无”,也叫“道”。人和“道”相比总是多了什么,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到了“无为”的境界就达到了极致,就可以顺应自然的原始状态。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人一定多多益善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博大的情怀,正确对待“道”。“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提倡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4]这样,人就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加理想化,他努力地想要忘却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庄子认为,幸福分相对和绝对两种“,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1]首先,违反自然的天性和规律是不可取的,《庄子·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5]人为的东西往往违反自然规律,这样的“创造”只能称之为毁灭。法律、道德、制度、政权,这些都是人为的,所以庄子强烈反对。
庄子认为社会应该“不治而治”,正如《庄子·在宥》中所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接下来,为了得到绝对的幸福,人就该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然后就会理解世间万物的本性并且不会受它们的影响,以更高的视角来俯察万物,那就能得到绝对幸福。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的处世态度承接了老子朴素无为的观点并将其发扬光大。现代社会中,浮华掩盖了原始的自然美,灵魂已被物欲覆盖“,道家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当代人不断膨胀的物欲,净化人们的灵魂。”[6]庄子所谓高层次的幸福,无疑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希望。
(二)《老子》对新社会的诅咒和庄子梦中的社会《老子》中的素朴辩证法虽然独具开创性,但仍有片面、错误之处,有的地方甚至含有对新兴地主阶级及其政权的刻薄诅咒。比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其实动静没有高下之分,又比如,在老子的认识中,对立面是可以转化的,但我们知道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循环上升的,老子却认为转化是循环往复的“,没落奴隶主阶级妄想地主阶级失败了,奴隶主阶级就胜利了;封建社会的转化就是复归于奴隶社会。[2]这种观点显然不正确。因为奴隶主阶级大势已去,老子对政权的更迭无能为力,所以选择了逃避。《老子》认为应该保护自己的力量,为了隐蔽自己,就要在对立面转化时先容纳一点对立物,以保持现状的平衡“。这种思想在一定限度内,也是可以用的,但总体来说,这是开始感到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企图维持现状的思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