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学生态。《城外》的真正意义在于,它重新建构了一种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文学读者而言,消费与审美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这样一来,文学的边界扩展了,但文学的精神也可能变异了,这究竟是文学的幸还是不幸?”总而言之,文学之为文学与文学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察新世纪十年文学,文学媒介化不能不说是新世纪文学最鲜明的现代表征与文化症候,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均是文学媒介化的当下硕果,而它们也确确实实地修改着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新的文学生产方式的形成必然会影响阅读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消费方式与再生产方式的转型,甚至是整个文学审美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 祈雅理. 二十世纪法国思潮: 从柏格森到莱维 施特劳施[M]. 武永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3.
[2] 陶东风. 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J]. 文学评论, 2004, (6): 60-63.
[3] 张邦卫. 媒介诗学: 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 赵勇. 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型之旅: 新世纪文学十年抽样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10, (1): 64-73.
[5]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张旭东, 译.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0: 60-63.
[6] 陈平原. 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 以北大诸君的学术思路为中心[C] // 陈平原, 山口守.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3: 562.
[7] 尼克 布朗. 电影理论史评[M]. 徐建生, 译.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149.
[8] 南帆. 启蒙与操纵[J]. 文学评论, 2001, (1): 61-70.
[9] 白烨. 中国文情报告(2007-2008)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109.
[10] 尼尔 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吴燕莛,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2.
[11] 李存. 试论“短信文学” [J]. 文艺评论, 2005, (1): 26-31.
[12] 王富仁. 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读书, 2004, (5): 86-89.[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C]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8-9.
[14] 桂杰. 短信小说《城外》“一鱼八吃” [EB/OL]. [2005-02-06].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58/3171595.html.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