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      ★★★ 【字体: 】  
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0:25   点击数:[]    

,A而不B,B是A的特殊形态。比如说一个人“威而不猛”,“威”与“猛”意义相近,但“猛”是“威”之过头处,是不太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克制。任何事物都有其容易趋向极端的那一点,防止其过头,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形式,不A不B。如“不卑不亢”,既不谦卑也不高傲,既不采取这一端,也不采取那一端。在表达意见时采用弃权的办法也是这个意思。

  第四种跟刚才的正好相反,既A又B。“能文能武”,“又红又专”,把两边的优点都集中起来,这是“中庸”的又一层意思。如果说,不A不B是排除两边缺点,采取超脱办法的话,那么,既A又B,则是包容两边优点,做到两全其美,万物皆备于我。

  当然,要真正达到上面所说的那种种境界很难,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却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大智慧,需要我们仔细琢磨,认真运用。

  当前,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改革与稳定、自由和秩序、发展与公正的关系,消除分化,缩小差距,建设和谐社会,说到底,还是一个二分抑或三分的问题,是用斗争哲学,还是用同一来化解对立的问题。在我看来,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实际上就是“执两用中”。这个“中”与“和”,其实是一个东西,“和”就是动态的“中”。一个中庸的、兼顾各方利益的、采纳各种长处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历史研究范式的选择“困境

  • 下一篇文章: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