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 【字体: 】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8:36   点击数:[]    

境地。戴震提出的“理即分理”的思想是他的一大贡献,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的规律,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理为条理”。 戴震还指出,“理”还具有第二项价值规定,那就是“理为条理”。他说:“在物之质,皆有文理。……盖气初生物,顺而融之以成质,莫不具有分理,则有条而? 晃桑且晕街趵怼!薄疤趵怼蹦恕坝刑醪晃伞敝濉!袄砦趵怼笔恰袄砦掷怼钡穆呒由欤谎灾挛镏淠谠诠娑ㄐ缘那直厝槐硐治魇挛镏溆衅浯嬖凇⒀萁刃蚝凸亓庵质挛锎嬖凇⒀萁刃蚝凸亓髡鸪浦疤趵怼!贝髡鹚担骸暗闷浞衷蛴刑醵晃桑街趵怼!盵62] 戴震还以植物、动物为例来说明“理为条理”的道理。关于这一点,张立文先生在《戴震》一书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说。[63](3)“理为不易之则”。 最后,戴震还指出,“理”还具有第三项价值规定,那就是“理为不易之则”。他说:“天地、人物、事为,不闻无可言之理者也,《诗》曰:‘有物有则’是也。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64]“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名曰理。”[65] 一切客观存在之物即“物”;一切必然不可易之则即“则”。 “举凡天地、人物、事为,虚以明夫不易之则曰理。所谓则者,匪自我为之,求诸其物而已矣!……故有物必有则。”[66] 凡“则”即求诸“物”,凡“理”即求诸“事”,戴震把“理”的“不易之则”置于“实体实事”之中,以为“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这样便与程朱“离事物而求理”的做法区别了开来。



戴震对“理”做了最基本的价值规定后,从理气论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立场。理气关系是宋明以来各家各派在宇宙自然观方面所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宋明理学家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皆主张“理先气后”、“理能生气”, 二程说:“有理则有气。”[67] 朱熹说:“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68] 并把这一问题延伸到道与器、太极与阴阳等的争论中。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69] 在程朱看来,道器关系如同理气关系一样,道即是理,是世界万物生成的本原,器即是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材料。与程朱理学不同,宋明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对理气、道器关系都做了程度不同的正确阐述。张载针对“理本论”观点,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思想。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70]王夫之在继承张载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理气、道器关系做了更深刻更完备的说明。在理气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理在气中”、“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的思想,在道器关系上,提出了“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的思想。戴震在继承了张载、王夫之关于理气、道器方面的思想,对理、气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新的阐发。戴震承认有客观之理,此理并非自然界的实体,但却为自然界的实体所遵循。理为气之理。冯友兰对此评价说:“道学家所讲的理,有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的双重意义,这在他们是混而不分的。戴震所讲的理也有双重意义,他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应有的分别。”[71]



通过以上对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棗元气实体思想的叙述,我们对戴震的元气实体思想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或许人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最终确立戴震在中国思想史上重要历史地位的义理之学不过是一些形而上的“概念游戏”而已,似乎并无什么独特之处。其实不然。戴震义理之学是在批判程朱理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戴震要真正从理论上彻底揭穿理学之本质,从方法论上揭露理学杂袭释老而背离孔孟的面目,使之根基倾覆,必须要做到釜底抽薪,而不是隔靴搔痒。而批判理学立论之基础则是所有问题的先决条件,否则,其余问题便无从论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戴震的义理之学是一个关于“天道棗性棗人道”的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戴震论天道,论元气实体,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天道”过渡到其义理之学的核心部分棗“性与人道”,因为“人物之性,咸分于道”。因此,戴震对元气实体思想的叙述是十分重要的,充分表明了他对世界的基本立场、基本看法,为他在“性与人道”问题上的一系列具有科学精神和启蒙意义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注释:



[1]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2]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3]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4]颜元:《存性篇·性理评》。



[5]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9页。



[6]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2页。



[7]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权》,《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17页。



[8]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9页。



[9]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02页。



[1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91页。



[1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性》,《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82页。



[12]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0页。



[13]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性》,《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91页。



[14]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1页。



[15]戴震:《原善》卷中,《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6页。



[16]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87页。



[17]戴震:《原善》卷中,《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6页。



[18]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1页。



[19]戴震:《原善》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页。



[20]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1页。



[2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5页。



[22]戴震:《孟子私淑录》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7页。



[23]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6页。



[2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性》,《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82页。



[25]戴震:《原善》卷中,《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6页。



[25]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0页。



[27]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6页。



[28]戴震:《孟子私淑录》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7?8页。



[29]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00页。



[30]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03页。



[3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5页。



[32]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1页。



[33]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00页。



[34]参见张立文:《戴震》,东大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93?9页。



[35]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88页。



[36]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00页。



[37]戴震:《绪言》卷上,《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 下一篇文章:“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
  • ››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