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形成,即先天综合判中的先天不仅只是先于经验这种知识形式存在,而且是它形成的过程,它的形式只是它自身的历史形式。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正是需要它以自身的历史形成予以回答的, 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离不开它的历史存在。离开这个历史过程,就无法理解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因此康德实际上也无法避免它的对它的暗中的依赖, 事实上成为了对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述绕来绕去却始终离不开的核心内容。但康德是非常困难,晦涩地以“悟性概念演绎”的方式展开了它,康德只能在他的形式方法中讨论他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当然康德仍然在他的体系中充分地展开了对知识形式形成的复杂过程的讨论,这是他关于知识的认识论的巨大贡献,他称之为为先验逻辑,就是企图用形式方法来构造形式的形成。按照康德的说法,普通逻辑是知识中相互关系的形式,这是清晰的,而它对先验逻辑的定义却是含混的: 期望有先天的与对象相关之概念, 且此先天的与对象相关非由于纯粹的或感受性的直观, 而仅为纯粹思维之活动工(即即非经验的又非感性的起源之概念),我们乃预行构成“属于纯粹悟性及纯粹理性,我们由之纯然天然的以思维对象之一类知识”之一种学问。规定此类知识之起源、范围、及客观之效力之学问,当名之为先验逻辑,盖因之其与研究理性之经验的及纯粹的二种知识之普通逻辑不同,仅在悟性及理性之法则先天的与对象相关之限度内,论究悟性及理性之法则 [2]。 这也表明先验逻辑自身是含混,它即不是直观,也不普通逻辑管辖的知识,而只是一种先天地和纯粹的思想活动,这样它即可以是预先形成的即历史上先天的,也可以是高于经验的,因为它属于纯粹知性与理性,具有形式的意义而被称之为先验逻辑。致命的是,他仍然应首先回答先验逻辑从何而来而不仅仅是如何可能,他没有提出,因而也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许他认为这与先天的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是同样一个问题,或许他没有察觉,这种问题的性质正与知识形式与知识之间的差别一样,而对它的忽视却正是他的哲学盲点造成的。
三、 先验之道
先天综合判断既是指范畴形式,也是指先天综合判断的过程即范畴的形成,还包括范畴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在“先天综合判断”中是各自独立但又相互支持、相互缠绕的三大板块。由于康德已把先天作为前提,所以范畴的存在不成为他的主要问题,而先天综合判断的形成则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和最大的困难。 范畴就是纯粹知性形式。知性(verstand, understanding)在早些中文翻译中译作悟性。知性含有知识分析的意义,比较贴近西方哲学的传统含义,但悟性一词强调了认识的主动性和综合性,更符合认识的本质过程,比如康德定义纯粹知性概念正是用它的悟性能力表达的:“与判断中所有种种表象以统一之机能,亦即与直观中所有种种表象以统一之机能,此种统一,就最普通之意义表述之,我们称之为纯粹悟性概念” [3],即对判断或直观中的表象的综合统一的机制能力。强调这种认识能力的主动性和综合性,正是康德得以完成他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基础。虽然康德并没有特别用两个词来区分这种意义上的悟性与知性,但在他的论述中却是在两种有区别的意义上使用这同一个词,可能也正是这种含混,造成了对他的论述的许多理解上的困难。 纯粹知性是不包含任何经验内容的先天综合判继,它的形式就是范畴,而范畴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活动,即他称之为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它的核心过程就是他称之为“统觉的本源综合统一”[4]。康德说, “我思”必伴随我的所有表象出现,即直观的杂多出现在同一主观的“我思”之中,这是感性的经验综合,另一方面,“我思”表象是自发的,不是感受性的经验活动,区别于经验的 综合,是一种“本源的统觉”。这种“我思”表象由于没有经验的内容,唯一地只有在自我意识中的相互关系,对于康德来说,重要的是说明这种相互关系不存在于经验对象之中,而是由纯粹知性给予的即先验的。 按照康德的分析,统觉的本源综合统一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直观的杂多成为我思表象, 实现经验综合,而另一方面,经验的综合只有在统觉的统一之下才能成为纯粹知性。为了说明这个非赏困惑的关系,康德作了多方面的解释,按照康德的论述,概要地说, 一方面,纯粹知性自身是一种将经验表象置于统觉的统一之下的能力,实际上这是按悟性的方式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悟性由于先于经验,所以是先天的,另一方面,统觉的综合统一是关系的统一, 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统一的关系,也就是统一的条件, 即康德本义的纯粹知性,它是统觉自身的过程与形式同一的统一,也即必然的统一,这个原理就是同一律,正是由于这种必然性,它成为先验的。按照这种理解,悟性是一种从经验表象杂多中提取关系的能力,在统觉中,它们综合统一为具有普遍、必然的纯粹知性即范畴,这个过程就是对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难题的理解。因此,统觉的本源综合统一实际上是悟性转变为纯粹知性的过程。 康德说统觉的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中最高原理,但康德的论述并没有清晰地说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关键过程:先天的悟性怎样转变为先验的纯粹知性,甚至没有举出一个例子如他喜欢的数学例子来进行说明。康德只是援引同一性,但不能说康德的论述是一种独断,因为事实上存在这个过程,康德还使用了反证式的方法来说明这种情况,比如说,如果我思表象在统觉中不是同一的,则将有形形色色的自我,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正面清晰地演绎了这个过程,而只是说明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关系,这些解释往往无助于这个过程的清晰化,反而增加读者对真正本质过程理解的迷惑。 但实际上,康德是借助于自我意识即我思完成这个转化的。经验杂多自发地在自我意识中形成我思表象,虽然康德没有直接说出,自我意识就是统觉,但他区分经验统觉与纯粹统觉,前者与时空经验有关,后者就是悟性。就是经验杂多自发地在自我意识中形成我思表象的过程,即“本源的统觉”。他说纯粹知性(悟性)是一种能力,“先天的联接所与表象之杂多而置于统觉之统一下的能力”, 正因为强调它是先天的能力,这就是在区别于先验的知性的意义上的悟性。 按照康德的思路继续分析,这个我思表象不能认为是感性,而是内在于意识中的,是没有经验内容的纯粹关系,它们源之于经验杂多,但不是经验杂多。但是康德无法讲清这种关系的生成,只是勉强说:“联接非存在于对象,且不能得之于对象,是由知觉取入悟性中”,这样他也就无法真正地理清悟性,知性与我思之间的关系。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产生我思表象的自我意识因为没有更高的表象因而成为必然的,这就是康德费尽心机追求的“先验”的来源,就是说是我思完成了这个转换,是我思的表象在我思中获得了普遍的必然性即纯粹知性的本质。 我思表象在统觉中的形成和对我思表象的统觉都是作为我思的自我意识,这两方面的同一就是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即统觉的综合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说明先天的悟性变成为先天纯粹知性,是借助于自我意识即我思的思想过程来进行的。但是思想不是康德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他的哲学是关于知识和知识的形式即关于知识的认识论的,所以他顽强地用知识形式的转换过程来构造他的哲学体系,他只是在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思想过程的说明。这就是说,他既要说明经验的内容不是纯粹知性的对象,但经验对象之间的关系却是纯粹知性的内容,而且这种关系又不是存在于经验对象中的,而是纯粹知性赋予的这样一种复杂的生成与否定的关系,但他又不能从这种关系自身的关系中演绎求证,而不得不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