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      ★★★ 【字体: 】  
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7:32   点击数:[]    

可以是一篇著作,一个学派,甚至是整个传统,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对话、诠释或者重构,其创获不是哲学史,而是哲学。这会有利于打开哲学发展的途径,哲学史的建设,最终目的不是回顾历史,而是解释生活,表达理想。胡适当年的愿望是,在中国资料与西洋学说结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哲学,冯友兰则以“新理学”作了自己的尝试。为了现代中国的哲学发展,这才是“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在本世纪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有力理由。



注释:



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胡知学术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至12页。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至3页。



3、 同注1,第28页。



4、 同注2,第8页。



5、 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6、《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页。



7、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转引自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57页。



8、 参阅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7页。



9、 见蔡元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序》。



10、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14页。



11、 胡适:《中国哲学的线索》,《胡适学术文集》上册,第520页。



12、 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773页。



13、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1082页。



14、 同上,第1083页。



15、 见《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89至198页。



16、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0至71页。



17、 同上,第73页。



18、 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57页。



19、 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772页。



20、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学术文集》上册,第329至330页。



21、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85至289页。



2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第22页。



23、 同上,第288页。



2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588页。



25、 同上,第1008页。



26、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23页。



27、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896页。



29、 同上,第905页。



30、 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7页。



31、 侯外庐:〈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124至125页。



32、 同上,第280至281页。



33、 参阅Karl Mannheim,`The Ide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Intellectual Phenome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116—31.



34、 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9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转引自《论语新探》,第31页。



36、 侯外庐:《韧的追求》,第267页。



37、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3页。



38、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序》。



39、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40、 徐复观:《有关思想史的若干问题》,《中国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114页。



41、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9页。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 下一篇文章:“中国哲学”在东京大学的晚近演变——日本人文教育改革一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