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的合理化主题
作出了重大修订:它们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认为,文明的进步是有机系统的发展【20】。
解释渐变的范式,不再是科学理论的进步,而是类的自然进化。这样,合理化主题就进入
了社会进化领域。视角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19世纪的主要历史经验: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技术成为社会进化的一个重要纬度。生产力的发展最初
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一种模式,这个模式比现代自然科学的发
展模式更有助于我们从经验的角度把握社会进步。
--政治变革也是这样。政治变革始于法国大革命,结果是资产阶级宪政制度的建立。
进步在资产阶级自由的制度化过程中的反映,比在人文科学中要清楚得多,因为人文科学
的发展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壮大,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亚系统,当代政治
经济学用循环模式对此有清楚的描述。这样既形成了整体主义的视角,使得无须再把社会
分工现象还原为个体的聚合;也出现了功能主义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把社会比作有机体
,进而看作是自我持存的系统。
前两个主题有助于我们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把合理化过程解释为增长过程;第三个主题
则使得社会史更加合乎达尔文建立起来的自然史进化模式。这样,斯宾塞(H. Spencer)
就可以建立起一种社会进化理论,它剔除了历史哲学的模糊唯心论,把文明的进化看作是
自然进化的延续,进而使文明的进化彻底合乎自然规律。
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壮大,宪政国家的建立以及现代管理制度的形成等,所有这
些趋势可以说都是一些经验现象,是社会系统结构分化的结果。我们无须再把它们仅仅看
作是内在精神历史(可以还原为学习过程和知识累积)的经验标志,也无须再把它们解释
成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合理化标志。
通过对孔多塞提出的四个历史哲学基本假设的考察,我们可以把维多利亚时代的发展
理论简单地概括如下:它们既没有对启蒙的理性主义,也没有对启蒙的普遍主义提出质疑
,因此它们还没有意识到欧洲中心论所面临的危险;它们还在重复自然主义的错误结论,
当然,这一点不太显著,因为它们至少提出要用关于实践道德进步的价值判断去解释关于
进化的理论命题;另一方面,它们也更加紧密地依靠社会科学,用(偏向生物学的)经验
科学的进化概念,来填补历史哲学关于历史规律的唯心主义论述所遗留下来的空白。
韦伯重新接手合理化主题,并使之成为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主宰当时科学史语境的,
是对19世纪进化论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可以用上文的关键词来加以明确。在这里,我将从
反方向来清理历史哲学的上述基本假设:批判的焦点是进化决定论,道德自然主义以及发
展理论的普遍主义和理性主义。
进化决定论(Evolutionaerer Determinismus):从兰克(L. v. Ranke)和萨维尼(
F. K. v. Savigny)开始,精神科学就在历史学派内部逐步形成了,而且一直伴随着方法
论的反思【21】。这些方法论的反思最迟到狄尔泰就已经发展成熟,即发展成为一种历史
主义(Historismus)。历史主义批判既针对辨证的历史理论和社会理论,也针对进化主
义的历史理论和社会理论。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是这场争论的结果,亦即否定为自然主义
文化寻找发展规律的做法。历史主义认为,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由意义关系建构起
来的对象领域,表现出来的是结构主义的合规律性,而非规约论(nomologisch)的合规
律性,更不是进化的合规律性。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历史主义把文化科学与生物科学,或
者说,与自然科学的样板区分了开来;正是历史主义的这一做法,促使了韦伯重新从非历
史主义的合理化角度,去提出现代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历史主义的
批判,朝向一定目标的渐变就必然会被还原为意义关系或观念的内在逻辑,而非社会系统
的进化机制;人们也必定会从结构主义的角度,而非根据社会进化的规律,来解释这一渐
变。此外,韦伯的这种历史主义遗产彻底妨碍了人们正确对待系统功能主义当中的一些值
得注意的内容。
道德自然主义(Ethischer Naturalismus):韦伯自身属于德国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的
传人【22】。就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理论而言,文德尔班(H. Windelband)和李凯尔特
(H. Rickert)同狄尔泰以及其他历史学派哲学家的立场是一致的。但在与社会科学进化
主义理论的争论过程中,新康德主义超越了其二元主义的科学哲学,发挥了一种特殊的影
响,而且是因为他们的价值理论。新康德主义在方法论层面上区分了实然(Sein)和应然
(Sollen),区分了事实的断定和价值的判断,并且在实践哲学中坚决反对一切道德自然
主义。这就是韦伯在价值判断论证中的立场背景。韦伯批判进步概念和进化概念,正是因
为它们在经验科学中发挥了潜在的规范作用。韦伯对于道德领域中的自然主义错误结论十
分敏感,甚至对于描述命题和评价命题的泛滥也十分敏感;韦伯的这种敏感受到了康德和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影响,当然,这种敏感也有负面作用,它在韦伯那里和一种非康德
的历史主义观念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就是:怀疑实践理性的论证力量。韦伯在方法论层
面上坚决反对道德认知主义和道德自然主义。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us):19世纪的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更加关注社会生活方式,
传统,价值以及规范的变化范围。历史主义把自身传统和思维方式的相对性经验归纳为如
下问题:即经验科学中设定的合理性标准难道自身不是有着时空限制的文化,亦即现代欧
洲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丧失了其普遍有效性要求。但是,对于多元文化当中是否也会出
现认识论相对主义这个问题,历史主义处理得比较草率。精神科学主要探讨的是有文字记
载的文化传统,它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不同的文明在原则上是平等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
则是古代社会,它对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发展差别轻易不会无动于衷。此外,功能
主义文化人类学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危险:即一边用进化决定论批驳一切合规律性
的规约论(nomologisch)分析,另一边却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正如我们在后文中将会
看到的,韦伯在这场争论中所持的是一种谨慎的普遍主义立场;他认为,合理化过程并不
是西方所特有的现象,尽管综观一切世界宗教,合理化只有在欧洲发展成为一种理性主义
,这种合理主义一方面具有特殊性,即为西方所特有,另一方面又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
,它是现代性的普遍特征。
理性主义(Rationalismus):在历史哲学和发展理论当中,科学和技术是合理化模式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它们具有范式特征,这一点韦伯也没有否认。但是,要想充当进
步概念和进化概念的范式,就必须从启蒙或实证主义的角度对科学和技术加以评价,也就
是说,必须把科学和技术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它们对于类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文化批判以尼采以及生命哲学家为代表,他们所反对的就是这种准形
而上学的评价方式。韦伯也未能摆脱对科学文明的悲观主义评价【23】。他坚决反对合理
化过程在现代社会中脱离道德的价值趋向,而放任自流。因此,科学和技术在他的合理化
理论中失去了范式的地位。韦伯集中研究的是目的理性行为制度化的道德-实践基础。
注释:
1. 洛维特(Karl Loewith):《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Max Weber und
Karl Marx),载其:《论文全编》(Gesammelte Abhandlungen),Stuttgart,1960,
第1页及下两页。兰茨胡特(S. Landshut):《社会学批判》(Kritik der Soziologie
),Leipzig,Neuwied,1969,第12页及下两页。弗赖尔(Hans Freyer):《社会学作
为现实科学》(Soziologie als Wirk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