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1] [2] [3] 


Tags: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 【字体: 】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2:05   点击数:[]    

具。

      在这样的语境中,麦克林托克等人的研究挖掘出了性别对抗的隐在方面。她认为:帝国的男性特征首先是通过把自己征服的土地加以象征性的女性化处理而得以阐述与确立的。比如关于开发佛吉尼亚的神话就是如此。带着男性的命名特权,白人男性使得美国身份成为他的身份的扩展,把男性欧洲的领土特权标在她的(新大陆的)躯体以及她的土地的果实之上。而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中的一段话则表明了这种对于领土/性别的丧失的焦虑如何在被殖民的男性身上生产出相应的领土/性别重获的幻想:我与白人的文化、白人的美、白人的白(white   whiteness)结婚,当我的手不停地触摸这些白色的胸脯的时候,它们抓住的是白人的文明与高贵,并把它变成我的。这样,领土与欲望的冲突就通过性别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被殖民的国家,如印度,西方统治者就象是强奸印度妇女的白人男子,因而他们也是印度男子的性别复仇对象;而印度男人对于在印度的英国妇女的强奸,同样混杂着一种民族主义的领土回归冲动。我们在中国与西方(包括日本)侵略者的对抗话语中,同样可以发现:奸污妇女既是殖民征服的标志,也是激励反殖民斗争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表达民族主义复仇欲望的文本总是反复突出帝国主义者对于中国妇女的兽性行为)。  

      《黑皮肤,白面具》也涉及到了在阿尔及利亚殖民冲突与性别的关系问题。对此的研究使作者得出结论:被殖民的男性是殖民男性的真正的他者。有些学者将这个观点应用于印度,指出:殖民的男性通过参照所谓的印度男人的女里女气(effeminacy)而界定自己的男子气概,并进而论证殖民的合理性。麦考莱(T·Macaulay)指出:在殖民男人的眼中,孟加拉人(Bengall)的生理器官比女人还要柔弱,他生活在一个蒸汽缭绕的浴盆中,他的消遣是坐着的,……这样,通过把非西方的男人女性化,殖民主义的逻辑得以合法化。换言之,印度是可以也应当被殖民的,因为它缺少真正的男人。这充分表明了性别统治与殖民政治之间的同质同源性。男人对于女人的自然优势直接对应于西方对非西方的优势。欧洲男性在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的不容置疑的统治,被表述为极端的男性主义。正如南迪(A·Nandy)在《内部的敌人:殖民主义下自我的失落与复活》(   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n bsp;Self   Under   Colonialism   ,1983)中指出的:殖民主义是与现存的西方性别陈规以及它们代表的生活相一致的。它生产出一种文化共识,在这种共识中,政治与社会经济的统治象征着男人以及男子气对于女性与女子气的统治。



      5、回归个人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所以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我看来是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群体性的权利诉求(不管这个群体是第三世界还是女性),而作为群体性的诉求,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把自身群体或他者群体本质化的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为了斗争的需要)。无论是第三世界还是女性,在后殖民主义批评与女权主义批评那里都不同程度地是一个抹杀了差异的本质主义(铁板一块)的概念,而忽视了第三世界或女性以及相应的第一世界与男性都充满了内在差异,不存在无差异的第三世界(以及第一世界)或女性(以及男性)。这种概念是为了斗争的需要虚构出来的。与这种群体性的诉求相比,个人主义的概念显得更加真实。从个人主义的立场来看,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是最重要的、个人的存在是最真实的。所以无论是什么名义的群体诉求,只要它遮蔽或压抑了与个人的存在、自由、权利,那么就必须与之进行抗争。

      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女性的压迫可能来自女性内部,第三世界的压迫也可能来自第三世界内部,同样,男性也不都是女性的压迫者,第一世界也不都是第三世界的压迫者。如果我们过于拘泥本质主义的群体概念,就不容易发现或承认这样的事实。女性、男性、第三世界、第一世界都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而这些个人则又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不是铁板一块的。根据我最近看到的消息,女性主义作家与批评家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中国的著名女作家、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之一林白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被问到她是否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时,她回答说:与女性主义相比,我认为自己离个人主义更近。(1)另据陶洁教授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运动出现了分裂,恐怕现在很难说有什么统一的妇女运动了。同时,有些女性主义批评家不再像从前那样咄咄逼人,声称男人些不了女人,男作家对笔下的女人总怀有偏见,就连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她们现在开始替男作家讲话了。(2)我以为,无论是后殖民主义还是女性主义,作为解放运动,它们的目标应当是彻底地告别二元对抗的逻辑,而不是以颠倒的方法(从奴隶到将军)复制这种逻辑,是取消男女之间的性别对抗而不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这种对抗;而这样做的前提则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退回到个人主义的立场,反抗不管是来自男性还是女性的压迫。



(1)参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3月21日发表的专访《林白:通体明亮轻盈》。

(2)参见《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12日14版《学界要览》。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 下一篇文章: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 ››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