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 【字体: 】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9:19   点击数:[]    

Presupposition and Entail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Presupposition”, quoted from Hadumod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English edition ? Routledge 1996.



  [7]这是海德格尔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主题。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69、288、273页,三联书店1999年北京第2版。



  [9]同上,第288页。



  [10]转引自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一章第49节原注,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6页。



  [1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第48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胡塞尔这里所论列的乃是经验主义的所与,而这正是他所悬搁的;在他看来,真正的原初所与乃是纯粹先验意识。这就是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



  [12]这里似有必要指出:这个谱带并不表明思维水平的高低梯级,而是平行的,即只表明各种不同的观念对于终极存在的不同理解而已。



  [13]胡塞尔以transzendental(先验的)纯粹意识作为绝对原初所与,而坚决反对以任何Transzendenz(超越物)为预设。前者在人的意识之内,而后者在人的意识之外。



  [14]此意志不仅指心理范畴的指向行为的意志,而且包含了情感、乃至于潜意识冲动在内。



  [15]这种“唯物主义”不应该包括马克思的哲学,参见拙文《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学术界》2000年第4期。



  [16]H. S. 塞耶:《实用主义》,原载《美国百科全书》1972年版;洪谦主编《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资料》,第168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7]哈利·威尔斯:《实用主义》,第37页,[英]纽约国际出版社1954年版。着重号(黑体)为引者所加,下同。



  [18]《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4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所谓证明,严格地讲指两种:或者是逻辑演绎的必然性,或者是感知经验的实在性。



  [2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1]黄玉顺:《拒斥“形而下学”:论哲学及其与科学的关系》,台湾《鹅湖》2000年第2期。



  [22]同上。



  [2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4]同上,第28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列宁选集》第2卷,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页。



  [2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3,183b-184a。《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页。



  [2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5页。



  [3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绪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第42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版。



  [31]参见拙文《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学术界》2000年第4期。



  [32]巴门尼德:《论自然》D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



  [3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34]同上,第54页。



  [35]《哲学大词典·逻辑学卷》“预设”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36]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üeber Sinn und Bedeutung),原载《哲学和哲学评论》,100,1892年。肖阳的汉译文《论涵义和所指》(On Sense and Reference),载于马蒂尼奇(A. P. Martinich)主编《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7]Hadumon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8]参见王刚《普通语言学基础》,第101-102、157-161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9]“前提”是“预设”的另外一种很容易导致混淆的称谓。



  [40]原文:s1 presupposes s2 exactly if s1 implies s2 and if not- s1 also entails s2。其中implies和entails是大致同义的,均指“蕴涵”。



  [41]Hadumon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2]这里存在着一种特别值得指出的现象:哲学、宗教的许多基本观念,例如“给与”“悟”“识”“现象(呈现)”等等,本身都已经预设了主体和对象的存在。例如“现象”一词,已经预设了“谁把什么呈现给谁”。佛教之所谓“悟”,同样已经预设了“谁悟什么”,这里,“谁”就是个体性原则所要求的那个承担者,“什么”就是存在论原则所要求的那个超验存在物。



  [4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部,第2卷,VI。《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318-31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4]同上,第319页。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哲学的改造

  • 下一篇文章: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