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1] [2] [3] [4] 


Tags: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 【字体: 】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8:51   点击数:[]    

理由是:“ 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计,非我有也。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定可以任意。”[51] 这是针对俗人心理,纯粹从功利角度考虑治身与治国的先后缓急,以此证明长生之道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可见葛洪的生命政治观首先解决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处理社会政治问题;治身的目的是长生不老,治国的目的是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结合前述葛洪的生平事迹,可以发现他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有关,也和当时士大夫流行的人生价值取向相一致。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葛洪实践的内圣外王之道和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学表面上有相似之处,如都抱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都选择内圣外王作为生活方式,但其内在含义却颇不相似。儒家内圣外王学发端于孟子。孔子虽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类的话头[52],那不过是讲行藏出处随遇而安,由命运设定。孟子则提出“兼济”与“独善”的理想人生模式,宣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53]“达”就是“得志”,可以实现治平天下的抱负;“穷”就是“不得志”,只好独自修身;前者是外王,后者是内圣。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看,是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即以外王为基本的处世态度,外王失意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一一内圣,不得不以独善其身弥补失落感,一旦有机遇,立刻进而建功立业。这显然是以外王为本位,且修身的功夫是培养道德情操。葛洪与此不同,他是把自我价值摆在社会价值之前,即以内圣为基本的人生意义,然后辅之以外王,这是以内圣为本位。且葛洪的内圣之道主要是修炼神仙长生,又加上儒家的道德修养。他与玄学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也不同。玄学的内圣外王已非纯儒家意义上的,其内圣之学除了儒家的修身还有道家的养生功夫等。葛洪与玄学的差异在于其内圣的核心是神仙不死而不仅仅是养生,这是道教与道家的根本区别所在。葛洪曾以“千金”为喻表明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世之谓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然,盖亦军国之得失,行己之臧否耳。至于告人以长生之诀,授之以不死之方,非特若彼常人之善言也,则奚徒千金而已乎?设使有困病垂死,而有能救之得愈者,莫不谓之为宏恩重施矣。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54]“军国得失”诚然“贵于千金”,但生命的价值更高,能令人不死,功德“无量”,他的人生价值观就这样体现于对“仙”和“圣”的估价中。总之,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



 



注释:



[1]关于葛洪生卒年,另一说为公元283-343年,参见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282-283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此依《晋书》本传及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序言》。



[2]《抱朴子外篇·自序》。



[3]当然葛洪的“道”是道教而非道家,这是应当与魏晋士人相区别的。



[4]《抱朴子内篇·遐览》。



[5]《抱朴子内篇·遐览》。



[6]《晋书·葛洪传》。关于葛洪撰述书目,参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390-39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抱朴子外篇 ·自序》。



[8]《文选》卷53。



[9]《文选》卷21。



[10]《曹操集·气出唱》,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



[11]《晋书·哀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第208-209页。



[12]《弘明集》卷一。



[13]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632-2634页。



[14]田文棠《魏晋三大思潮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魏晋思想系统由名理、玄理、佛理等三大思潮组成。我认为还应包括神仙思潮,共四大思潮。



[15]《全后汉文》卷十四、十五。



[16]《弘明集》卷一。



[17]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册第1321页。



[18]《广弘明集》卷五。



[19]《晋书·葛洪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册第1912页。



[20]《文选 》卷二十九。



[21]《建安七子集》卷五、卷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4、140页。



[22]《文选》卷二十一。



[23]《古文观止》卷七。



[24]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第242页。



[25]《全三国文》卷五九《诫子》。



[26]《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920页。



[27]参见《抱朴子外篇·用刑》。



[28]《抱朴子内篇·释滞》。



[29]《抱朴子内篇·勤求》。



[30]均见《抱朴子内篇》。



[31]当然这种神化老子的工夫非自葛洪始,他只是沿用发展了汉代以来道教的作法。



[32]葛洪《神仙传》卷一《老子》。



[33]《抱朴子内篇·明本》。



[34]《抱朴子内篇·释滞》。



[35]《抱朴子内篇·释滞》。



[36]《抱朴子内篇·释滞》。



[37]《抱朴子内篇·释滞》。



[38]《抱朴子内篇·明本》。



[39]《抱朴子内篇·明本》。



[40]《抱朴子内篇·明本》。



[41]《抱朴子内篇·明本》。



[42]《抱朴子内篇·明本》。



[43]《抱朴子内篇·对俗》。



[44]《抱朴子内篇·塞难》。



[45]参见《抱朴子内篇·遐览》。



[46]关于道教生命伦理观,请参见拙作《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1995年版)、《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7]《抱朴子内篇·对俗》。



[48]《抱朴子内篇·对俗》。



[49]《抱朴子内篇·明本》。



[50]《抱朴子内篇·释滞》。



[51]《抱朴子内篇·勤求》。



[52]《论语·述而》。



[53]《孟子·尽心上》。



[54]《抱朴子内篇·释滞》。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理性的定位与思想的复兴

  • 下一篇文章:理性本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