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 【字体: 】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8:35   点击数:[]    

的区别和对立必须予以承认”(Hua X X V,44)。

  在胡塞尔与狄尔泰之间发生的这场令人深思的争论中,胡塞尔的批评无疑是有力的,也是合理的。当然它的合理性现在看来并不在于他对哲学真理的普遍有效性的主张,而是毋宁在于:一旦哲学提出普遍有效性和最终论证的要求,它就只能将各个哲学体系的历史事实发生的混乱状态弃之不顾。胡塞尔在1910年“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对狄尔泰的批评,就像他十年前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对心理主义的批评一样,再一次迫使他的对手严格而彻底地进行思考,并且严格而彻底地面对他们思考的结论。

  也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勒维特曾批评说,“对历史性问题的回答不是真正哲学的回答,狄尔泰为用历史意识来构建一门哲学所付出的毕生努力正是由于他的知识的诚实性而失败”。

  结束语

  波尔诺夫在许多年前便认为,“在哲学分裂为许多各不相同、各自不再相互理解的学派的时代之后,今天的发展对于一个超越出迄今为止之对立的新建构来说已经成熟,而狄尔泰的哲学著作为这样一个统一的新建构提供了根本的基础”。今天人们不会再对“新建构的基础”这种说法持有保留或异议,只要看一眼狄尔泰思想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和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方面以及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另一方面的影响便可知一二。现在已经可以承认:只有在充分认只了狄尔泰哲学的基础上。对现代哲学的深入理解以及因此也包括对后现代思想的深入理解才将会是可能的。

  倘若我们可以在后现代的氛围中继续谈论“新建构的基础”,那么我们就不仅要看到,狄尔泰既通过他的诠释学“理解”方面的开拓性,也通过他的心理学“自身思义”方面的开拓性而在精神科学奠基方面做出贡献;实际上我们首先应当看到的是:这两种方法一方面继承了近代自识理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开启了现代交往行为的先河。

  更具体地说,我们在前面实际上已经表示了这样的看法:广义上自身思义和理解在狄尔泰那里是一回事,只是因为需要的不同,它们才分别地被提出和强调:自身思义被用来说明直接性、个体性、反思性、论证性、与自身的联系等等,而理解则被用来说明间接性、总体性、历史性、诠释性、与他人的联系等等。狄尔泰的思想之所以具有跨时代的性质,其原因可以从他这两个概念的特征上去解释:它们代表了现代哲学从本我论向社会理论(历史理论)的转型,展现了当代思想从奠基于个体自我上的论证理性向立足于交互主体上的理解理性的过渡。

  从早期的分析的、描述的心理学到论证的、自身思义的哲学似乎有一个过渡存在,实际上这整个过渡可以包容在现象学领域之中。至于中后期的诠释学或生命诠释学,可以说是已经突破了现象学的领域,但仍然处在现象学—诠释学的总体视域之中。无论如何,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诠释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奇特的相互影响;早期的狄尔泰(当然还有布伦塔诺等)以其“描述心理学”的方法影响了早期的胡塞尔,使胡塞尔将自己的纲领也标识为“描述心理学”;而中后期的狄尔泰又在诠释学的方向上影响了海德格尔和他之后的诠释学。反过来,早期的胡塞尔也在心理学—现象学的方向上影响了狄尔泰的最后十年,并使他将自己的方法一度也称作“现象学”(Ⅶ,296)。这些交互的影响应当是另一项重要研究的讨论课题,而且将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讨论课题。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为辩解进一言”——日常语言分析的一篇经典

  • 下一篇文章:信号、句子、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