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1:39 点击数:[] ![]() |
|||||
[64] 有关Topika(或Topica)、topos(topos)和德文Topoikataloge之汉译五花八门,见徐国栋:《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75页“注4”。这里仅就主要的翻译分别做些辨析:(1)有关Topika,其译分别有 “语序学”、“正位篇”、“切题”、“论辩篇”、“论题方法”、“辩谬篇”、“理路”等等。台湾学者陈爱娥将其译作“类观点学”(见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第25页),有意译成分,值得商榷。本文采用“论题学”之译名。(2)有关topos (topos,topoi),其直译为“所在地”、“处所”、“位置”,但上述译名并未揭示topos作为核心概念在“论题学”中的特定涵义,显然并不合适。我国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将此译作“部目”,影响颇广,笔者过去也从其译(见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26页及以下页,第208页)。经过近期的研究,笔者将topos 译为“论题”,将德文的Topoikataloge译为“论题目录”(它们是对论题或“论点的位子”的思想建构),显示两者之间的些微差别以及它们与 Topika的关联关系。 [65] 引自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25页。 [66] 正是基于这个理由,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赋予这门学问以“论题学”的名称。见Theodor Viehweg, Topik und Jurisprudenz, S. 19. [6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下),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51页。 [68] endoxa这个希腊文有不同的译法,德国学者中有的译为“可推论的”,有的译作“普遍接受的观点”,有的译成“有可能根据的”(见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26页)。总体上说译为“或然性的”较为适宜。笔者过去将此译成“盖然性的”,可能有误(阿列克西:同上书,第26页),因为“或然性”和“盖然性”在逻辑上的意义并不相同。从可信性程度或说服程度讲,“必然”、“或然”、“盖然”、“偶然”等等是按照降幂排列的(参见〔美〕奥斯丁·J. 弗里莱:《辩论与论辩》,李建强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3页及以下页)。 [69]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下),第351-352页。 [70] 参见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下),第353页及以下页。 [71] 有关“质料逻辑”概念,参见吉尔比:《经院辩证法》,“中译本导言”,第2页及以下页。 [7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8月重印本,第374页。 [73]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下),第362页,364页。 [74] 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374页。 [75] 罗念生先生认为,将enthymema作为“省略式三段论”是一种误说。见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22页,注释6. [76] 同上书,第29页。 [77] 同上书,第23-24章。 [78] Theodor Viehweg, Topik und Jurisprudenz, S. 22. [79] Viehweg, a.a.O., S. 25f. [80] Cicero, Topica, 2. 1. [81] Cicero, a.a.O., 2. 6. [82] 参见Viehweg, a.a.O., S. 27ff. [83] Viehweg, a.a.O., S. 26. 也见徐国栋:《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4] 参见马玉珂主编:《西方逻辑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162页。 [85] 有关论题学与“意大利方法”之间的关系,见Viehweg, a.a.O., S. 62ff. [8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本,第43页。 [87] 〔荷兰〕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页。 [88] 〔荷兰〕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王荫庭、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重印本,第35-36页。 [89] 据考证,维柯曾于1708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写过一篇博士论文《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方式》(De nostri temporis studiorum ratione),对古老的研究(修辞学、论题学等)和新的研究(主要是当时的科学方法)之优劣进行比较,强调古老学问的思想价值。参见Viehweg, a.a.O., S. 15-18. [90] 自1880年代以后,修辞学在欧洲各国高中课程中逐渐被取消,这标志着修辞学作为“七艺”时代的结束。See Bernard E. Jacob,“Ancient Rhetoric, Modern Legal Thought, And Politics: A Review Essay on The Translation of Viehweg‘s ’Topics and Law‘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Summer 1995)。 也见廖义铭:《佩雷尔曼之新修辞学》,第19-20页。 [91] 对科学实证主义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之评论,主要来自维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方式》及《新科学》等著作中的观点。参见Viehweg, a.a.O., S. 17.另见舒国滢:《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载《在法律的边缘》,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49-65页。 [92] “法律论题学”的提法,见Viehweg, a.a.O., S. 80.另见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25页:“论题学法学”的名称,见Gerhard Struck, Topische Jurisprudenz, Frankfurt a. M. 1971. [93] 其英译本见Theodor Viehweg, Topics and Law (trans. by W. Cole Durham, Jr.,), Frankfurt Am Main, Berlin, Bern, New York, Paris, Wien: Peter Lang, 1993. [94] 美茵兹学派除了菲韦格之外,还有奥特马尔·巴尔韦格(Otmar Ballweg)、彼得·施奈德(Peter Schneider)和沃尔夫冈·加斯特(Wofgang Gast)等人。见James E. Herget, Contemporary German Leg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6, p.62. [95] Viehweg, a.a.O., Vorwort zur vierten Auflage, S. 9. [96] See Bernard E. Jacob,“Ancient Rhetoric, Modern Legal Thought, And Politics: A Review Essay on The Translation of Viehweg‘s ’Topics and Law‘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Summer 1995)。 [97] Viehweg, a.a.O., S. 14. [98] Aporia这个希腊词语被菲韦格翻译成“Weglosigkeit”(英语为pathlessness),直译为“无路可走”。 [99] Nicolai Hartmann, Diesseits von Idealismus und Realismus in Kant-Stuien, Bd. XXIX(1924), S.160ff. [100] Viehweg, a.a.O., S. 33f. [101] Hartmann, a.a.O., S. 163f. [102] Viehweg, a.a.O., S. 35. [103] 该书是阿纳德和尼柯尔在巴黎近郊的“波尔-罗亚尔”修道院写成的,所以作者将著作以修道院的名字命名。该书分4部分,分别讨论概念、命题、推理和方法等问题,是欧洲影响较大的一部逻辑学著作。参见马玉珂主编:《西方逻辑史》,第259页及以下页;另见《逻辑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 518页。 [104] Viehweg, a.a.O., S. 75f. [105] Viehweg, a.a.O., S. 38. [106] Viehweg, a.a.O., S. 42. [107] Viehweg, a.a.O., S. 42f. [108] Viehweg, a.a.O., S. 97. [109] Viehweg, a.a.O., S.97. [110] 见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29页。 [111] James E. Herget, a.a.O., p.69. [112] 菲韦格的理论对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佩雷尔曼在著作中对于“论题”的分析,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之外,便直接引用菲韦格的观点(参见廖义铭:《佩雷尔曼之新修辞学》,第330页)。巴尔韦格和索伯塔(Sobota)等人追寻菲韦格的基本观点,同时融入当代语言学的知识,力图建立一门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