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下)      ★★★ 【字体: 】  
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2:59:56   点击数:[]    

特别为文回应,并且将这些文章收录在他的第二本论文集《原则问题》(A Matter of Principles, Oxford Univ. Press, 1985)一书里。在该书中,Dworkin从强调谈法律以及道德客观性问题是无意义的,一直到转而正面肯定正确法律答案,就是客观上对的法律答案的立场,已经很明显认同道德客观论的看法。(参见:A Matter of Principes, chs.5, 6, 7)这个立场随着《法律帝国》出版,被更进一步扩大与强化,除了本文正文中所指的整全性概念,为诠释法律实践的客观政治道德原则之外,Dworkin更针对道德怀疑论者对其客观论立场的强烈质疑,提出强力反击。他指出怀疑论 一 特别是内在怀疑论(internal skepticism)一的主张,本身即为自相矛盾的伦理学理论。由於这部份并非本文所关切的主题,因此不做进一步讨论,读者如果想更深入瞭解Dworkin的回应,可参见 Law‘s Empire, pp76-85, pp266-71.此外,1996年Dworkin於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季刊上,发表一篇名为“Objectivity and Truth: You’d Better Believe It”的文章,该文可说是对他在法律、政治、以及道德哲学领域的客观论立场,提出一个总结式的完整理论,非常值得研究Dworkin思想的学者再三斟酌与参考,参见25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96), p87-139.

  [30] 这正是贯穿本文的核心论旨:法律原则是存在的,它是原则的一种类型,是法官在具体司法推理过程中应该加以考量的规范性理由,不过它不是法律。笔者将这种消极地主张法律原则并非有效法律的理论,称之为「消极的法律原则理论」(Negative Theory of Legal Principles),以与主张它是法律一部份之「积极的法律原则理论」(Positive Theory of Legal Principles)相互对照。关於这两种理论的实质区别,请参照本文第肆部份以下的内容。

  [31] 在註20中,笔者论及原则的可证立性特徵具有内外两种面向,前者不以道德证立性为必要,后者则必然指涉一定的道德意涵。同样地,法律原则亦具有这两种不同面向的可证立性格。其内在规范内容并不当然蕴含道德价值,然其存在本身,则含有证立法治价值的伦理评价意义,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有更为深入的讨论,故於此不做详述。

  [32] 11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82), pp139-64.随后收录於Cohen, RDCJ, pp28-48.

  [33] 这两篇文章分别是:“Authority and Reason”, 收录在Robert George所编, The Autonomy of Law: Essays on Legal Positiv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以下简称George, Autonomy), pp287-319;以及“ Incorporationism, Conventionality, and Practical Difference Thesis”, 4 Legal Theory (1998), pp381-425 (以下简称“ICPDT”)。

  [34] 德国法理学家Klaus Fuber将这两种不同意义的分离命题主张,分别称之为可谬性命题(fallibility thesis)以及中立性命题(neutrality thesis)。参见:Klaus Fuber, “Farewell to ‘Legal Positivism’: The Separation Thesis Unravelling”, in George, Autonomy, pp121-2.

  [35] Nigel E. Simmonds, “Imperial Visions and Mundane Practices”, 46 Cambridge Law Journal (1987), pp465-88, at p472.

  [36]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349 U.S. 294 (1955)。

  [37] 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 (1896)。

  [38] 对於整全法理论内在矛盾的批评,Dworkin可能提出两种论点加以反驳:第一,无论在邪恶或是公正的法体系,法官总是能够从所有通过法律适切性面向的多种法律诠释当中,过滤出最契合平等关怀与尊重原则的最佳证立解释。或者,第二,经由建构诠释方法所得出之判决结果,凡与整全性的平等原则相违背者,皆为错误的判决(erroneous decisions)。第一种反驳论调乃是举证上的问题,必须由Dworkin自己承担这项举证责任,说明在哪些具体困难案件中,法官并未穷尽所有符合适切性要件的可能解释,以致造成判决违背整全性平等原则的结果,否则这样的辩驳可说是毫无根据与说服力的。基本上,笔者认为Dworkin根本不可能对每一个有争议的判决,皆能提出尚有漏网之鱼解释的有力证明,唯一可行的方式,乃是将平等原则形式化(formalization),也就是主张整全法之本体性内涵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平等概念,只要通过法律适切性面向以及道德证立性面向的筛检,所导出之最后的法律解释,即为整全法的平等原则解释。然而如此一来,不仅整全法的本体论论述无存在之必要,同时形式平等原则也会因为本身只是一个空泛概念,必须依附在特定道德价值的恣意判断之上,而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标准,评断司法裁判的对错与妥当性。关於批评整全法只是一种形式平等概念的主张,可参见:Michael Moore, “Legal Principles Revisited”, 82 Iowa Law Review (1997), pp867-91, at pp881-2.

  Dworkin第二种可能的反驳论点(主张违背平等关怀原则的判决为错误判决),同样无法化解整全法理论的内在矛盾。不但如此,反而会进一步瓦解其建构诠释方法的理论妥当性。笔者所持的理由如下:如果经由适切性与道德证立性判准所过滤出的建构法律诠释,无法满足平等关怀及尊重原则的要求,那么法官就没有必要受过去立法以及司法判决史的形式限制,直接依照可以完全证立平等理念的最佳道德原则审理系争案件即可。如是,建构诠释的解释法则,特别是法律适切性的诠释要件,即无存在的必要。可是如此一来,Dworkin的整全法理论无疑形同破产,因为其法理论的实质内涵,将与他一再批判的法实用主义(Legal Pragmatism)的理论,无任何差别。(笔者按:Dworkin所抨击的法实用主义,乃主张法官可不受制定法与判例之拘束,而依其个人所认知的最佳正义及道德理念判案。参见:LE, pp151-64)关於这一点,Alexander与Kress也提出类似的批评,不过他们二人的批判重点在於,法官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可以把过去被认为道德上不正确的司法判决解释,做为当下系争案件的裁判依据。所以他们认为,整全法乃是对过去历史妥协,而放弃寻求最正确道德判决的法律诠释理论。相对地,笔者则是强调,如果Dworkin一方面把过去某些判决视为违背整全法理念的错误裁判,他方面又无法举证法官尚未穷尽所有可能的合格法律解释时,不啻承认法官无须受到法律适切性面向的节制,而可直接依照其所肯认的整全法原则审判。如是,无异彻底摧毁整全法诠释法学的方法论基础。关於Alexander 与Kress的相关批评,请参见,“ALP”, pp 308-26/768-85.

  [39] 明确区别法律上的可适用规范以及法律上的有效规范,除了有助於釐清法律原则的属性及其定位之外,另一个重要实益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规范继受的问题。简单的说,在新旧法律体制交替之际,许多旧有法体制的有效法律规范,在新的法体制是否继续有效,不无争议。此时,如果将旧法视为新的法体制中可以加以适用的规范,而不必勉强解释为当然继受的有效法律规范,这个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参见:Jose Juan Moreso and Pablo E. Navarro, “The Reception of Norms, and Open Legal Systems”, in Stanely L. Paulson and Bonnie Litschewski Paulson, eds., Normativity and Norm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Kelsenian Them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pp285-91.

  [41] 非常感谢谢世民教授提出这方面的质疑,让我得以深入反省这个问题,而做更详尽的论述。

  [42] Jeremy Waldron, “The Need for Legal Principles”, 82 Iowa Law Review (1997), pp857-65, at p857.

  [43] Ibid., pp859-61.

  [44] Neil MacCormick, “Rhetoric and the Rule of Law”, in David Dyzenhaus, ed., 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 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 (Oxford-Portland Oregon: Hart Publishing, 1999), pp163-77, at p163.

  [45] Ibid., p165.

  [46] Ibid., pp172-7

  庄世同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超越启蒙心态

  • 下一篇文章: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论法律原则
  • ››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上)
  • ››论法律原则的地位(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