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件主要是指网络教学内容,一般不包括网络教学计划);网络课程≠网络教材(网络教材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网络课程≠课程上网(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有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课程上网则是将部分教学资源数字化后呈现在网上,教学内容不完整也不强调教学的实施过程)。
三、网络学习资源的概念
(一)网络学习资源的基本内涵
网络学习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和前提条件。目前,关于“什么是网络学习资源”这个概念,学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认为,学习资源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学习资源包括了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此外,学习资源并非仅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我国有学者认为,学习资源是指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一切内外部条件。也有专家认为,学习资源是一切能够与学生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人、物、设施和信息的总和。
目前,网络学习资源概念有广义和狭义来定义。广义的网络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和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分布在网络中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是网络教育机构中的人员,包括了学科专家、授课教师、教学辅助支持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狭义的网络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开展网络化学习活动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例如课件类(含多媒体课件和CAI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等。这里所指的“学习者”,是指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人。学习者的概念已随着终身学习的兴起而变得相当宽泛,它不受年龄、性别、职称等因素的影响,只要进行了提升自我知识、能力的行为的人都属于学习者。学习者概念的拓宽使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具有相同的范畴。
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网络学习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学习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二)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特征
网络学习资源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新的学习资源,它与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较而言,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多样性。网络学习资源的信息内容是多媒体的集成和超文本结构,表现方式具有多媒体、结构多样的特性。
第二,共享性。网络环境提供了资源共享功能,可以多方面地实现互相交流。
第三,互动性。学习资源的双向传递及反馈功能使得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为便捷和有效。
第四,再生性。学习资源不仅容许使用,还容许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以满足更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目前,在一些有关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文章中,常把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两个概念混淆,其实。和网络教育资源具有相同范畴的是网络学习资源,而网络教学资源则属于网络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包括教学资源和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而不能仅涉及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关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已列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观测点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及研究中,有些人对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或者对二者的内涵与概念认识模糊。事实上,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理解。新华字典的解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教育领域中,也可以应用在航空领域、军事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教育技术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首次提出,后来经修改形成1994年概念:“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该定义界定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畴和应用范围。
我国把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说,教育技术由四个基本的要义组成: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实现教育教学优化是目的,以教学过程和资源为对象,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要素是教育技术的范围。而其理论和实践则是落脚点。以上四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合成为一个概念的整体,这就是教育技术的科学完整的定义。
通过上述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内涵的简释,可以发现它们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上。还是应用范围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二者概念相混淆。
我们认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在弄清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明晰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合,注重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是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优化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技术倾向。“教学过程和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对象。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资源的质量外,更应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开放与共享。在当前尤其是要关注以下几种技术:Multi 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GRID(网格)技术;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
我国有些学者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归纳为信息技术的特征。例如,何明升(1998)认为,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较为传统的信息手段相比,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的技术特性。例如,倪波(1998)认为,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有:信息技术是高智商的结晶体,蕴含着短周期效应,倾注着高投入,伴随着高风险,产生高利润,充斥着高竞争,对其它产业具有高渗透性,加快新技术产品的集团生产,促成社会经济国际化大联合。又如,彭绍东(2001)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何克抗教授和祝智庭教授等人对教育技术的特征作过阐述。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