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要 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机会、威胁,自身的优势、劣势,指出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误区,提出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中应抓住机遇,规避威胁,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组合,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组织效能,寻求发展空间,达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 在全国630多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有198所,占本科院校的近1/3。新建本科院校不但要受到来自国内的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两个方面的挤压,而且要迎接高校全球性竞争的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了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所面对的机会、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应抓住机遇,规避威胁,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新建本科院校的SWOT分析 1.1 机会 1.1.1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知识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国际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多极化发展日趋明显,全球性竞争环境已经形成。在这一竞争环境中,人才是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大学教育,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就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国家采取了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有充足的生源保障。 1.1.2 高等教育有待进一步发展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近20年来发展较快,但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来看,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超过50%,这类国家的人均GDP一般在2万美元以上;教育较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5%~50%之间,如意大利、希腊、阿根廷等,这类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7万美元;教育中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秘鲁、墨西哥等,这类国家的人均GDP一般超过5 000美元;而教育欠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如印度尼西亚、印度等,这类国家的人均GDP普遍低于5 000美元。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离发达国家50%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必将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契机。 1.1.3 教育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在全国630多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就有近200所。所以无论是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还是高教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国家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第三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没有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很难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得好”。从这个层面看,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 1.1.4 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地处地级市,属省市共管高校。地级市的高校数量有限,培养的人才也主要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力度,从办学用地到经费保障都给予了较大的支持。 1.2 威胁 1.2.1 国外的威胁 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我国高校也面临全球性竞争的挑战。在全球性竞争环境下我国高校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竞争、发展空间竞争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名牌高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巨资吸引一流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近几年来,国外高校纷纷走国际化道路,其中一个方面是招收留学生。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优质生源外流的挑战。根据教育部消息,自2002年以来,中国公民出国留学人数每年都超过10万人。2005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8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数为10.65万人。 互联网为全球高校提供了一个竞争平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准备在10年内将2 000门课程挂到网上,让全世界的求学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其课程。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些没有多少生源份额的高校将会被淘汰出局。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文化历史底蕴浅,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弱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通高校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58%,比上年14.90%下降了0.3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GDP为183 084.8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2.82%。 1.2.2 国内的威胁 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呈现出所谓的圈层态势。 第1圈:10所,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第2圈:25所,目标是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合计35所,即进入国家“985”计划的高等学校;第3圈:21所,除了“985”计划建设高校外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第4圈:39所,和前3圈合起来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95所高校;第5圈:170多所,是经批准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第6圈:230多所,是经批准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第7圈:160多所,是培养本科生的高校;第8圈:1 000多所,是高职和大专层次的学校。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第7层,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很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象。 1.3 优势 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有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实力强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和重组而升格。因此,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大多具有一部分原办专科时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的专业,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良好基础。 1.4 劣势 与第1至第6层学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有许多不足和弱势,具体表现为:本科意识差、师资质量低、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资源紧缺、办学成本高等等。同时,随着社会对职业技术需求的增大,新建本科院校目前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危机已经从学生的就业方面突显出来。 2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误区 2.1 片面追求“高水平、大规模、全学科”的发展模式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着脱离实际,盲目地向重点高校看齐,片面追求“高水平、大规模、全学科”的发展模式。以扩大招生规模为核心,全面扩充办学规模;追求“全学科”,则体现在综合性、多门类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上。片面地追求规模的扩张,重申报轻建设,重提高层次而忽视基础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贪多求全,往往没有考虑专业的投入和产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盲目新增专业,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开办一些与自身优势与特色相差甚远的专业。 2.2 经费、资源的合理利用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增学科、专业上普遍存在盲目性,没有考虑到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造成经费的紧缺、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经费的利用上存在误区,有些学校将原本紧缺的经费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征用土地、建筑大楼。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为了攀比,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经费用于修建大量的大楼上必定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危机。 最近互联网上由聊城大学的南大门引发的“大楼与大师”之争对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质疑。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任校长D·吉尔曼说过:“高等学校需要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而不是最宏伟的建筑物。”
3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战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