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的价值观,为现代德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德育必须在对传统德育的理性扬弃中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 三、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的德育基础构成 中国教育必须走一条基点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德育之路,盲目地学习西方既不合中国国情,也对我国的稳定发展构成危险。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基础构成应该如下: (一)政治思想层面。必须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民主和自由的内涵,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民主观。道德价值观无疑带有阶级意识的烙印,社会主义是我国德育价值观的指导基点,中国今天的高速稳定增长正是基于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和人民对祖国繁荣的向往。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到今天的世界大国,其间的精神力量也正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勇气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天面临西方价值观的输出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期,保持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是中国德育的核心任务。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主和自由,是德育的难题,也是确保我国稳定发展的基础。中国决不能盲目西化,这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建立强调纪律秩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当前德育努力的重点。 (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培养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注重社会和谐的现代人文精神,培养强烈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强大的民族精神。现代教育的精神核心是追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注重和谐、关注公正的人文精神。纵观人类近代史,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同时还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精神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中,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而人文精神代表着人类的正义和良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收入差距增大,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带来阵痛的调整期,社会阶层分化,就业压力增大,内部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德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越显重要。而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目前还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特别是自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是确保我国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德育中,必须注重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道德法律层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纪律意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依赖于社会个体的道德水平。社会秩序除了法律的强制规范外,必须依赖于个体的法治意识和纪律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以和谐和修身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也被视为21世纪确保人类和平发展的人类智慧。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个体道德水平有下降的危险,特别表现在经济领域中的诚信缺失和社会对公德的呼唤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法律控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和谐必须依赖于个体的道德自律。我国德育培养的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强调对个人道德的培养。对于法律的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权威性、法律的作用、我国立法的核心理念等。特别是在相对重视社会关系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建构法治社会的重要环节。 (四)学习行为习惯层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培养科学的个人生活态度。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德育必须强调个人层面的日常行为习惯,个人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就是个体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当前德育屡屡受到责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个体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中存在大量问题,如大学生还不会洗衣做饭等。虽然这些只是微观层面的德育,但其对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破坏力惊人。道德教育既需宏观调控,在具体实践中更要注重微观层次,否则德育就会落入空洞的说教泥潭中。当前我国学生的微观层面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社会交际技巧和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当今重视学习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德育应重视通过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