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专业的综合化成为现实性需求。这需要改革当前中职专业划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状况,按行业进行专业划分。现实条件下,“行业”应与我国职业分类接轨,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应根据学生现实分三个层次进行培养,行业通用能力则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不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划分,行业,现实性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按行业设置中职教育专业的探索研究”(课题编号:10030031)部分成果。主持人:李彦。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随着劳动者学历水平的整体上移,中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为一线岗位操作人员。
一、按行业划分中职专业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
专业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课。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1],我国中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专业性,但由于专业划分过于细密,专业之间兼容性欠缺,各专业间知识的交叉性小,毕业生的职业市场面向性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产业升级的阶段,对员工的要求也随之而改变。从毕业生就业、企业用工和现代职业发展等情况看,中职毕业生急需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市场适应性,按行业划分专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一)就业形势需要中职教育扩大专业口径
专业口径是指划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一个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或者职业群的范围。专业口径过窄,就会出现学生职业技能不足,就业渠道窄,对社会和职业变化的适应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等问题。专业口径过宽,就会出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紧密,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不强、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专业划分过程中,专业口径要适度。从当前毕业生就业状况看,中职教育需要扩大专业口径。在对中职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中职生基本上为一线岗位员工,首次就业后,短时间内离岗比例最高,在岗时间最短,岗位稳定性较差;在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中,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以职业群为主[2]。2007年中职毕业生中有近60%的人认为“专业完全不对口”,15%的人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3]。专业对口率低、工作稳定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专业口径窄、学生适应能力不足。这种情况要求在专业划分过程中,应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使专业与职业岗位群或行业对接,而不是与职业岗位对接。
(二)企业需要中职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是中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他们的需求直接决定着中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在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中,芜湖市制造业企业希望录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能力、开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要求的适应性评价中,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个人事业的长远发展的有用率为58%,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有用率为44%,对有利于职业岗位转换的有用率为14%,对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的有用率为14%[4]。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还希望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需求中偏重于核心能力,要求中职教育的改革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职业分工的发展要求中职教育专业综合化
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是根据教育规律、社会分工,按照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将众多的职业转化为学校有限的学科教育分类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分析专业划分必须注重职业发展。社会职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合(手工业的经验技术)—分(大工业的科学技术)—合(现代化高技术)”的历程。现阶段的职业分工日益趋向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现代企业中,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以至多工种复合的需求正在上升[5]。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劳动者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者需要具备创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6]。面对社会职业分工的综合化趋势和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许多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综合化改革,加强普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俄国技术工人培训的专业最高曾达到5500种,现在经改革合并,减少到80至100个专业面,中等职业教育则只设立30至40个专业面。德国所设立的职业资格从1972年的600个减少到目前的377个,并要求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至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7]。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前,过分强调专业分类、学科内容的多样化、细分化,之后提出改善学科结构,趋向综合化,把相近科目合并为综合性或基础性科目[8]。美国1990年代后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从针对工作岗位的特殊职业培训,发展到对更广泛的职业生涯群提供课程学习,强调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9]。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表明,中职教育专业划分的综合化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综合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按行业划分中职专业,符合我国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二、按行业划分中职专业的现实性内涵
(一)“行业”的涵义
“行业”指工商业中的职业类别。通常以产品制造或服务范围的归属系统划分[10]。文中“行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下称《大典》)的职业分类的中类相对应。《大典》中,8个大类基本上反映了产业层次的特征,66个中类和413个小类反映了行业层次的特征,1838个细类反映了职业层次的特征。职业分类中类是在工作性质同一和具有相应的能力水平的大类中,按工作性质、任务和分工的同一性划分为若干部分(即职业领域),每一个职业领域成为中类。基本相当于职业群,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通,工作内容、社会作用和从事者所需性格也较接近的一组职业。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都以职业群作为职业基础教育的培训范围,增加受训者的就业弹性和转业能力[11]。
(二)按行业划分中职专业的现实目标
根据现实要求,按行业划分专业的目标是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至少在一个行业具备良好的就业、职业发展以及职业岗位转换能力。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专业划分应该更多依据社会职业分工、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为基本教育内容。行业通用技能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可以确定在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300种左右的范围内。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我国核心技能包括八大技能: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处理信息、外语应用[12]。
(三)按行业划分中职专业的范围
这里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职业分类中类行业与行业通用能力的范围不一致,需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发展学生适当范围的行业通用能力。目前,行业通用能力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