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为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300种左右的范围,范围远大于《大典》中66个中类行业,接近于413个小类行业范围。从以上各国对职业群的划分情况看,更接近于我国的中类行业。同时,在当前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更需要注重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职教育阶段以66个中类行业为范围,划分中职教育的专业范围,确定行业通用能力更接近于现实需求。其二,随着整体学历水平的上移,中职教育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一线岗位操作人员,已经不适应《大典》中第一、二大类中大部分行业的需求,这需要进一步缩小专业范围。即主要集中于: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四个大类中共包括45个中类行业,除去其他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他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他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其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个中类,共计41个中类行业。因此,中职教育的专业与中类行业接轨,应该划分为41个专业。
综合化专业可能出现的问题首先就是就业的针对性不强,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2000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是一个专业相对综合化的目录。在实施10年后被与职业岗位接轨的2010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所代替,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职业能力不突出,就业困难,从而影响中职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成功实现按行业划分专业的改革,需要明确各专业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学校根据要求进行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保障中职教育的顺利发展。
三、中职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性要求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中职教育应以“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为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核心能力应分层次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根据专业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的不同各不相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应该与国家制定的职业资格和测评标准相适应。
(一)核心能力的培养
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经编辑出版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下称《测评标准》)。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每个单元分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活动元素提出了技能要求。中职教育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培养一线操作人员,从《测评标准》各等级的能力要求看,各种核心能力的初级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基本方向。因此,中职教育应依据各种核心能力的初级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
交流表达(与人交流)能力,初级包括交谈讨论、阅读和书面表达三种技能,多数中职毕业生此项能力不容乐观。他们虽然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但学习中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训练不足。能力要求中,倾听别人讲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般中职学生比较容易达到的要求,但把握交谈的时机,对需要资料的阅读、识别和收集、整理、确认,掌握基本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技能,则需要对中职学生较长时间的系统培养和锻炼。交流表达是在任何工作岗位中的首要能力,所以,交流表达应作为中职教育重点培养的能力,需要中职学校付出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努力。
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能力,初级要求具备学习的基本能力。这项能力是中职毕业生较为缺乏的,主要因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仍然难以脱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不能得到充分的鼓励,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努力,既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思维惯性和教师的教学习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自我学习是今后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为社会人必须较好具备的能力,因此需要学校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与人合作能力,初级要求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合作目标,有效地接受上级指令;准确、顺利地执行合作计划;调整工作进度,改进工作方式;检查合作效果。希望录用具备良好团队精神的员工已成为企业的基本共识,一方面因为团队精神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因为当前应聘者中很多人的团队精神不足,反映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缺陷。中职毕业生年龄比较小,几乎没有社会经验,且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优越,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与人合作的意识不够。同时,学校没有对与人合作能力进行专门培养和训练,这样进一步造成中职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缺乏。因此,提高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解决问题能力,初级要求具备进入就业或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常规条件下能根据工作的需要,解决一般简单和熟悉的问题。这是一个独立的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检查问题解决状况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当前中职毕业生比较缺乏的能力之一,缺乏的原因与以上分析的教育制度、学习环境和学生的成长环境关系密切。因此,也是急需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培养的内容之一。
以上四项核心能力是中职学生比较缺乏的,在一线工作中必须具备、急需提高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很难在短时期内较快提高的能力。几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不能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这样就会涉及学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而不能只是一门课程、一个学科的改革。因此,这几项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中职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改革的首要任务。
数字运算(数字应用)能力,初级要求具备进入就业或工作岗位最基本的数字应用能力,在常规条件下能运用这些能力适应既定工作的需要。信息处理能力,初级要求具备进入就业或工作岗位最基本的信息处理的能力,在常规条件下能收集、整理并传递适应既定工作需要的信息。中职学生是初中以上毕业生,他们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备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这两项能力相对而言较为单一,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容易提高。因此,这两项能力要求是中职学生比较容易达到的,进行常规性的培养和训练基础上进行一定改革即可。
革新创新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动中,为改变事物现状,以创新思维和技法为主要手段,能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实践并能调整和评估创新方案,以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是在工作和交往活动中实际运用外国语言的能力。对于一线操作员工而言,这两项是提高工作质量的能力,但不是保证工作质量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这两项能力可以作为对有能力者进一步提高的培养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把8种核心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需要作为重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即交流表达、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这4种能力是企业急需,学生缺乏且较难在短期内提供的,因此应该是当前中职学生能力提高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第二,需要进行常规性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即数学运算和信息处理能力。这2种能力是一般学生能够较易掌握和提高的能力,在当前教学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基本可以较好完成能力的培养。第三,需要对有能力学生进行提高培养的能力,革新创新和外语应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应该属于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的能力。在中职学校,这2项能力可缩小培养范围,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培养,而是对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劳动社会保障部已经出版发行了一系列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555种),对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但这些职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