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种传统方式。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语作为新的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方式,仍在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对评语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它展现一种新的精神风貌,成为教师同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评语”,是指对学生一个时期以来各方面的表现所作的书面总结和评价。从大量的案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评语的创新表现出多方面的变化。 一、评价主体:从单一操作走向多元互动 传统的评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被评价者。二者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语的结论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语的产生一改以往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并单独操作的现象,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一变化体现了教育过程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例如,一位班主任制定评语的过程是: 第一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缺点交给老师。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为教师全面准确评价学生取得第一手材料。 第二步,小组评议。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提优点(不谈缺点),然后由小组长总结成简单的文字材料,交给老师。 第三步,班主任向任课教师征求意见。任课教师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评价,将为班主任老师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班主任综合评价,定出评语。 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提高了其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且评价主体的扩展和互动,增强了评价的民主性、客观性、全面性,更有助于被评价者悦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二、价值取向:从课业关注走向人文关怀 当教育窄化为教学,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进而将师生关系简单理解为一种知识传递活动时,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最直接的就是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因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而影响其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人的其他一切方面被忽视了,丢弃了评价的目的在于育人。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存,引导人生,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因而,教师的评语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多地在关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人”的发展变化:关怀每一位学生,关怀学生的人格、个性、道德、情感、尊严、价值、学习、发展等等。在获得学科知识越来越多的同时,学生是不是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能否尊重别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有无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总之,教师的评语开始由课业关注走向人文关怀。 三、内容呈现:从概念化走向个性化 我国几十年来的评语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套路:一优点,二缺点,三希望。大多内容空洞,千人一面。这种概念化的评语反映不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变化。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点,人人都是出色的,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和学习类型的差异问题。好的评语应该反映这种差异,评语的撰写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努力做到具体形象,恰如其人。个性化的评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化的评语是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的清晰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位教师给学生写的评语是这样的:“呵呵,某某同学,请看下面一组数据:语文课举手发言次数≤5次;班队活动主动发言次数≤2次;主动找老师谈话或反映问题次数≤1次……不言自明,你太内向了,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希望你敞开心扉,和老师、同学多作交谈。OK?”这则评语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性格内向的学生的鲜活形象,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学生。 我们说评语要注意全面性,是说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不要因某一方面影响对学生全面、正确的评价,而不必要求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则容易流于概念化、空泛化。写上面这则评语的教师的体会是:“语文教学中有‘一点突破法’,我希望我的评语也能抓住一点写出学生的个性化、最本质的特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对学生而言,评语如果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就已经很好了。”个性化的评语要突出特点,鲜明、具体,又不能繁琐冗长、不分主次轻重。 四、功能效应:从“关闭经验”走向“开启经验” 不同的评语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效应,这种效应大致分为“开启经验”与“关闭经验”。“开启经验”是指通过老师充满爱心的评价,让学生受到鼓舞与启发,找回自尊与自信,点燃智慧的火花,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例如,“你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居班级中上游。你母亲每次见到我总是询问你进步了没有,望你更加努力,别让关心你的人失望。”“自从咱们那次长谈以后,你开始振作起来,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错,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这使我看到你身上蕴藏着很大的智力潜能,你也要坚信这一点。起点虽然不高,可起步还不算晚,再努一把力,我相信你必定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这些评语都能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动机、开启学生经验。相反,“关闭经验”由于常与耻辱、内疚、恐惧、愤怒等消极因素有关,因而往往伤害学生的尊严,损害学生的自信,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智能发展。例如教师的评语如果是“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你的语文学习简直无可救药”之类,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视学语文为畏途。因此,教师写评语时,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宽容与关爱,从学生的优势智能入手,或抓住学生弱势智能的闪光点加以放大,以此作为开启学生经验的契机。 五、语言艺术:从鉴定标签走向心灵对话 传统评语只在给学生作鉴定,贴标签,语言都是一些干巴巴、冷冰冰的公文式套语。如“该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或“该生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之类,好像学生是一种物品,只消贴上一个概念化的标签就行了。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评语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交往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而这种交往和交流在学校教育中有着深层的意义。因而,评语的创新由静态的“鉴定标签”走向动态的“心灵对话”。这种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 首先,称呼改变了。由第三人称“该生”变为第二人称“你”,而且还出现了第一人称“我”,使居高临下的严师成为可以与学生“你我”相称的平等对话者。如:“作为你的朋友,我直言不讳地说一句,你身上还有一些小缺点……”这样的评语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和自己促膝谈心,比较容易接受。特别是有的评语还着意使用了“我们”,如,“你的学习一向不错,但不知为什么,总是不太冒尖。我们最好共同探讨一下,争取解决掉这些障碍。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