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在思考自身定位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社会和文化,学会尊重差异,掌握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教养的重要支柱。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用以上观点验证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成果,研究出实现新时代教养教育的方针、策略。该审议报告将人的一生分为从幼儿期至
12、13岁的“儿童、少年期”、从14、15岁到步入社会的“青年期”和成为社会人的“成人期”三个阶段,并确定了每一阶段的教养教育目标、主要课题及具体方法。
(一)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
从幼儿期到12、13岁期间,要通过所有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为每个孩子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主动学习、积极自律、健康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1.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课题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以及社区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家庭的教育能力和社区本来具有的教育力量变得日益低下,原本在与家人、他人日常接触中自然产生的孩子们的社会性、规范意识越来越少,这导致了学校内班级崩溃、“凌弱”等问题产生。但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采取的各种支援家庭教育、充实社区青少年教育的措施,到现在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进以提高家庭和社区教育能力为目的的行动:在家庭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们传授传统游戏、成语、民间故事,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一同参加社区活动、体验家庭活动,向孩子们传达日本传统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形态”,让孩子们掌握礼仪、善恶标准、基本的社会公德;同时,培养孩子们感受美的心性、敬畏自然的观念、丰富多彩的情感以及对宗教的正确理解。
日本战后的学校教育在民主化理念下,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以“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实施的中小学课程使日本儿童的学习能力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然而,由于日本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记忆,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同时,由于过分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忽视了关注每个人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因此,现在的日本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思考。基于这种反思,1999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以此为视点奠定终身教养基础: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实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勇于挑战的愿望与积极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一员的规范意识,以及丰富的人类情感。 2.具体方法
在家庭、社区环境中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才智。教养教育的原点是家庭。其重要性不论社会发生任何变化都不会改变。同时,为了使孩子们通过在社区与他人的接触,掌握人际关系、团体规则、公共道德、规范意识等必备的教养,必须创造全社会共同教育下一代的环境。
(1)充实以日常生括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例如:给孩子读画册、故事书;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传统节日和活动的庆祝和筹备工作;让孩子们每天帮助家里做固定的事情,承担家庭角色,以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了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制定“家庭条例”以资激励。
(2)积极利用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开发儿童教养教育的资源。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与儿童的教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促进美术馆、博物馆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馆内参观、参与体验项目,学校图书馆在双休日向学生开放等。对于上述设施进行效益评估时,应将面向少年儿童的积极措施列为评价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
(3)加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在社区建立和完备孩子们游戏和交流的场所、接触大自然的场所,开展孩子与家长共同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有社区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等,为少年儿童在社区自由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4)培养扎实的基础学习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少年儿童多样化个性培养的必备条件。学校应当注意培养少年儿童以“读、写、算”为主的基本项目的扎实功底,应倾注全力尽心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5)加强细化指导,奠定基础学力。为使学生读、写、算等基础学习能力更加牢固,学校要通过反复练习、个别设定家庭作业、课后个别辅导、补习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细致化的指导。为此,应该积极启用社会力量和在校大学生辅助教师承担适当的辅导工作。指派初、高中教师分别到小学、初中参与教学指导的做法也十分可行。总的来说,进一步改善教师定员职数势在必行。
(6)重视国语教育,加强读书指导。日本文部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国语教育,要重新审视阅读、背诵、朗读等形式的优越性,使学生能够体验语言节奏的韵律美。近年来在日本各中小学校盛行的“晨读10分钟”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到读书乐趣,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帮助。同时,要通过配备专职教师和志愿服务人员、装备信息技术设备等手段,扩充图书馆的综合职能和作用。
(7)建立实施评估体系。为了使培养扎实学力的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必须不断进行效果评估。各个学校要进行教育活动的自我检查和评价,同时通过全国性学力调查,掌握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并根据调查结果迅速采取改善措施。应该开展理论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有关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
(8)培养学习愿望,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挑战意识和态度,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课题。促进学生在与自然的接触和体验中,引发对事物的兴趣和关心,发展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获得接触可敬的成年人的 机会,感受和体验长大成人的真正意义。
(9)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将实验、制作等引入课堂,将学校毕业生、当地各种人才请入教室,设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感受学习的意义。充分利用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剧场、地方文化遗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资源,同时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料的使用方法。
(10)按照学习进度加强个别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发展性学习、补充学习等学习指导。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改进指导方法,并将有关成果积极运用于学校的教学指导实践中。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给予适当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11)奠定学生丰富人格的基础。丰富的人格、社会关系中准确定位等基础能力,要靠幼年、少年阶段的培养。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机会,通过充实道德教育,培养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强化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学校应邀请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社会人、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参与道德教育,并可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道德教育的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生物体的四季变迁中获得生与死的轮回体验,通过各个领域的社会服务进行志愿活动的体验。
(12)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培养方针。让学生体验古典文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通过躯体活动使学生掌握驾驭身体的方法,有效提高注意力、想象力和交流能力,并且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纳入教育活动当中。
(13)提高教师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打下教养基础,每位教师必须终生努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在教师培养、选用和进修等各个环节要重视教师修养。要适当奖励教师的自主研究和自我提高。教师通过自主研究和读书、学习等方式,积极磨练自己的积极态度,使学生产生崇敬和向往,提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