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数在1998年以后都是显著正相关的,最大的相关系数达到0.836,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和前面分析普通初中时的情况时一样的——二者都是在样本后面的年份里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样本初期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这说明,至少在最近几年里,如果某县的普通小学生均事业费比较大的话,则生均公用费占生均事业费的比重也比较大,那么二者相乘得到的生均公用费就很大;而如果某县生均事业费较少,则该比重也较小,那么相乘得到的生均公用费就少。 第三部分:北京市郊县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使用结构对生均事业费分配差异的分解 由于我国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为生均人员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两个部分,人员经费是“刚性经费”,会经常挤占公用经费。一般认为,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生师比、地区工资等因素的制约,主要用作教职工工资支出的生均人员经费在一个市下辖的各个郊县之间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更大的差异应该体现在生均公用经费上。但是,这只是一种主观推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差异主要是由生均人员经费引起的还是由生均公用经费引起的,这个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计算。 我们知道,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等于生均人员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二者的代数和,但是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差异并不等于这二者差异的代数和,并且,不能简单的根据二者的差异大小就得出谁对总的差异贡献大小的结论。因此,本节的目的就是按照使用结构对总的生均事业费的差异进行分解。 Shorrocks(1982)曾经提出用下列公式来分解总体经费不平等的方法: 其中,yk为第k项经费,并且Σyk=y,COV(yk,y)是yk和y的协方差,VAR(y)是y的方差,而πk是第k项经费对总体经费差异的贡献份额。通过数学换算,可以得到: 其中,rk是第k项经费和总经费的相关系数,σk是第k项经费的标准差,σ是总经费的标准差。根据本节的需要,这里的y1为生均人员经费,y2为生均公用经费。 下面,首先对每一年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农村小学总体生均事业费的差异进行因素分解,然后对整个样本期间的总体差异进行因素分解。 表1:1994-2003年北京市郊县总体生均事业费差异的因素分解 年份 经费 项目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rk σk πk rk σk πk 年 y1 0.796 61.34 48.25% 0.973 81.52 80.87% y2 0.816 64.15 51.75% 0.707 26.49 19.13% 年 y1 0.962 95.51 60.19% 0.980 110.07 68.10% y2 0.919 66.14 39.81% 0.918 55.04 31.90% 年 y1 0.978 205.24 42.30% 0.993 226.75 77.70% y2 0.988 277.08 57.70% 0.927 69.61 22.30% 年 y1 0.946 185.77 35.62% 0.989 185.57 78.89% y2 0.983 323.23 64.38% 0.871 56.44 21.11% 年 y1 0.951 453.27 52.33% 0.902 163.87 50.03% y2 0.941 417.26 47.67% 0.902 163.60 49.97% 年 y1 0.987 950.06 44.48% 0.901 292.78 53.96% y2 0.991 1180.63 55.52% 0.871 258.66 46.04% 年 y1 0.903 360.45 39.18% 0.754 310.52 43.78% y2 0.956 528.13 60.82% 0.828 363.46 56.22% 年 y1 0.950 361.71 36.06% 0.537 313.57 26.26% y2 0.983 620.01 63.94% 0.873 541.78 73.74% 年 y1 0.687 519.35 26.27% NA NA NA y2 0.936 1069.97 73.73% NA NA NA 年 y1 0.739 610.84 25.12% 0.347 379.87 16.41% y2 0.956 1407.66 74.88% 0.883 760.43 83.59%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普通初中来说,生均公用费的差异是造成生均事业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10年当中,仅有1995年和1998年生均人员费的贡献份额大于生均公用费的贡献份额;对于普通小学来说,生均事业费的差异主要是由生均人员费的差异引起的,在10年当中,1994-1999年期间均是生均人员费的贡献份额大于生均公用费的贡献份额。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00-2003年),无论是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生均公用费的贡献份额均超过了生均人员费的贡献份额,而公用经费对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那么生均公用费的贡献份额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就更会制约各个郊县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初中阶段生均公用费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学阶段则是由于生均人员费的原因,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有可能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比小学阶段要多的多,公用经费支出自然就多,相应占有的比重也较大,这样就会对总的事业经费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也可以从初中阶段生均公用费比重远远大于小学阶段这点看出来。 上表还显示了为何是生均公用费或者生均人员费是造成总体生均事业费差异的原因。拿普通初中阶段来说,生均公用费差异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有三:1,在普通初中阶段,生均公用费比重较小学阶段有所上升;2,生均公用费和生均事业费的相关系数要高于生均人员费和生均事业费的相关系数;3,生均公用费的标准差要高于生均人员费的标准差。 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而政府的教育投入力度是和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等,如果各个郊县之间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支出差异越大,则教育经费的差异也应该越大。 此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会影响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因为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政府投入,如果政府教育投入力度过小,那就需要从其他渠道来筹集教育经费,而从其他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能力是和各个郊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过多的依赖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会导致各个郊县之间义务教育经费差异过大。要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可以选用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 库兹涅茨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倒U型假说,也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会随着收入的增加先上升,然后到达一个顶点再趋于下降。有研究表明,在我国,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平等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是有所增加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内部,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平等性要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么,对于库兹涅茨假说进行推广,有可能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平等性也存在这样一种倒U型趋势,也即在当前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又快速增长的阶段,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平等性有可能是趋于增加的,直到教育和经济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之后,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平等性才趋于下降。 综上所述,本节将选用各个郊县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生均事业费标准差的自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记做LNSESAT和LNSEPAT;选用各个郊县人均GDP的标准差的自然对数(LNSEAGDP)和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差的自然对数(LNSEAFE)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变量;选用北京市人均GDP的自然对数(LNAGDP)作为衡量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的解释变量;选用北京市人均教育经费的自然对数(LNBJAE)作为衡量全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解释变量;选用北京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自然对数(LNBJEI)作为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的解释变量。 下面,首先将对各个郊县生均事业费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理论推理上所说的那种相关关系。然后,分别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考察各种因素具体的影响大小。 (一)相关分析 表2:生均事业费与各种教育、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LNSEAGDP LNSEAFE LNAGDP LNBJAE LNBJEI LNSESAT 0.848** 0.873** 0.868** 0.846** -0.765* LNSEPAT 0.941** 0.979** 0.968** 0.962** -0.899* 注:表中相关系数为皮尔迅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Index) *表示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表示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从上面这个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两种类型教育的生均事业费标准差的自然对数和当地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差的自然对数是显著正相关的,这和前面的理论推导是一致的。比较LNSEAGDP和LNSEAFE的相关系数,可见生均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