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      ★★★ 【字体: 】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9:4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提要: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具体排名在学术界首次披露)与2001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分布基本一致;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抵是清代科举核心圈的放大。历史人文底蕴已成为衡量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江三角洲这个清代集中了全国35%的科举发达县、近半数专家学者和大半巍科人物的地区,至今成了中国经济辐射能力最强、百强县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最充满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地区,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长三角数百年教育中心的回报。科教兴国、智力兴区,乃自古华山一条路。

  笔者曾通过明清全国100余个科举发达县产生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才等史实比较、分析,得出了明清全国人才中心随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科举中心实质上就是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结论。也就是说,科举发达县,即教育发达县。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2001年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和"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笔者比较后发现,两个百强县与清代科举发达县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此现象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内涵: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各地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已成为衡量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教兴国重要性的认识。

  一、基本一致

  据统计,清代出50名以上进士的科举发达州县全国有117个,为便利比较,把其中在清代才设置,又在民初撤消的县并入原来的县,则本文实际统计县数为114个,具体排名在学术界还首次披露,详见表1、2。

  由表1可知,清代科举发达的县与当代经济强县的分布基本一致。如科举发达县最多的江苏、浙江、山东,也是今日经济强县最多的省。但如此比较仍嫌笼统。我们再对表2作具体的分析。清代的州县,今天对应的是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由于市辖区未被列入百强县的统计,同时,一些县的辖区目前明鲜缩小,不宜参与比较。据统计,这些没有参与或不宜参与比较的,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有60个,在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有62个。前者进行比较的县为54个,有31个(含4个新设县)进入百强县,占参与比较的57.4%;后者进行比较的为52个,也有31个(含4个新设县)进入百强县,占参于比较的59.6%。而那些析出的、没有进行比较的县总体上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比参与比较的县更高一个层次。如未参与比较的上海、北京、天津、广州、东莞、杭州、苏州等,几乎囊括了我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即使处于中西部的武汉、西安,也是所在地区的领头羊。再从百强县的各次分析,两个经济百强县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科举发达的县。同时,科举发达县进入经济百强县的概率也与它们的名次基本上呈正比例关系。总之,清代教育强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重叠。而且,发挥的作用也惊人地相似。仅占全国7%的清代科举发达县,产生了占全国近半数的进士和三分之二的人才,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和20多倍。耐人寻味的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所辖地域,今天创造了占全国半数左右的GDP,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 各省域相关数据汇总表
  
省域 清代科举发达县 综合实力百强县 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附2003年大学百强
北京 3 4 14
天津 2 1 2
河北 1 6 3 3
上海 4 3 1 10
江苏 19 15 17 12
浙江 18 26 24 2
山东 12 14 20 6
福建 5 7 8 4
广东 5 10 15 6
其他 4 5 7
东部小计 69/60.5% 90 93 66
湖北 9 2 7
江西 9 1
河南 7 1 2 2
安徽 6 3
湖南 3 1 4
山西 3 2
中部小计 37/32.5% 1 5 19
陕西 4 6
云南 2 1 2
广西 1 1
贵州 1
其他 8 2 6
西部小计 8/7% 9 2 15
合计 114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年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调研世界》2003年第1期;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竟争力百强县(市)名单》,《经济日报》2002年12月10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2003年中国大学100强》,《求学》2003年第3期。

  表2 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州县进入2001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统计表

县  域 进士*  人数 综合实力百强县 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县  域 进 士  人 数 综合实力百 强 县 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河北大兴 432 40 - 江西南丰 98 × ×
浙江仁和 373 - - 山东诸城 96 × 54
浙江钱塘 345 - - 江西南城 95 × ×
福建闽县 301 - - 山东历城 94 - -
江苏武进 285 14 7 江苏太仓 93 8 21
河北宛平 254 - - 江苏江宁 91 - -
福建候官 241 - - 江西奉新 91 × ×
江苏吴县 205 - - 浙江嘉善 90 31 93
江苏长洲 201 - - 浙江肖山 88 7 -
贵州贵筑 188 - - 浙江秀水 86 - -
广西临桂 186 - - 山东济宁 85 - -
江苏无锡 176 - - 河北清宛 85 - -
云南昆明 163 - - 江苏山阳 83 - -
浙江归安 155 - - 福建长乐 82 94 96
河南祥符 151 - - 浙江嘉兴 81 - -
浙江山阴 142 10* 9* 浙江海盐 81 42 ×
江西南昌 138 - - 湖南善化 79 - -
广东南海 137 2 2 山东潍县 78 - -
安徽桐城 137 × × 山东莱阳 77 - -
浙江会稽 137 10* 9* 湖北孝感 76 - -
浙江鄞县 133 12 14 陕西三原 76 × ×
江苏常熟 133 6 5 江苏溧阳 75 × 79
河北天津 129 - - 浙江平湖 74 34 69
广东顺德 129 1 1 山东高密 74 × ×
江苏华亭 129 - - 江西新城 73 × ×
江西新建 128 - - 河北通州 73 - -
江苏宜兴 123 26 13 湖北汉阳 72 - -
江苏丹徒 121 - - 山西平定 71 × ×
广东番禺 120 - - 湖南湘潭 69 - -
安徽歙县 118 - - 江苏通州 68 96 40
浙江海宁 118 22 28 河南河内 68 × ×
福建晋江 118 13 6 山东胶州 67 55 39
湖北江夏 112 - - 浙江桐乡 67 30 31
湖南长沙 111 × 63 浙江德清 66 59 ×
浙江乌程 111 - - 湖北黄坡 66 - -
湖北黄岗 109 - - 江苏江阴 63 4 3
江苏上元 99 - - 山西安邑 63 - -
江苏江都  99 × 56 陕西长安 63 - -
续表

  注:

  ① 百强县内的数字表示进入的名次;"×"表示参与比较但未进入;"-"表示未参与比较。附录内的县市均由科举发达县析出,山阴、会稽并成绍兴县,按1个百强县计。

  ② 因清代实行分省取士,故解读清代进士州县排行榜时应参考各省平均每县进士人数,特别是各省巍科人物的多寡,方能分出文风的高下,详见拙作:《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二、聚集效应

  让我们把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投射到最新的中国经济版图,就会发现,科举发达县进入百强县或更高经济层次的地理分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大都分布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使这些古老的州县生机勃发。二、聚集效应。由表2可知,清代科举发达的县比较集中的有7个地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福建中部沿海、珠江口岸、山东半岛、武汉地区及江西南抚地区。其中,位于东部的5个地区,恰恰几乎都是当今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地区,形成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5个经济圈。在这些经济圈里,聚集了我国80%左右的综合实力百强县和70%左右的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也几乎包揽了我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最强的大中域市,又集中了半数以上的高校百强。加之武汉、济南、西安、昆明、长沙、合肥、南昌、贵阳诸都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是清代科举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五个科举核心圈的放大。

  这里最有比较价值的是长三角。清代其他省或地区科举发达的县相连或基本相连的不超过8个。唯独江浙的41个县除山阳(今淮安)外,其余40个县都在长三角聚集,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 下一篇文章: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公平性研究——北京市郊县的案例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