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又促进这一鱼米之乡的知识分子互动,形成了清(也是明)代全国区域面积最大、登科人数最多、巍科人物(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最集中、存在时间最长(明中叶至清末),发挥作用最佳的科举中心。仅这区区40个县产生了占全国半数的巍科人物和42%的专家学者。高能聚核、人才共生效应在这不足全国1%的土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实乃世界人才史上所罕见。
有趣的是,当今海内经济腹地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百强县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高校百强最集中、最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恰恰也是长三角。昔日长三角的科举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依靠的是"时势"和"聚集",今天被全球眼光所吸引的也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长三角15个城市的聚集吗?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长三角取代珠三角仅仅是当世之功吗?
三、原因何在?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科举发达的县本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各地的政治中心,今日大都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是顺理成章的,鲜有比较的意义。其实不然。我也把清代219个府治所在县①、民国时期的全国248个一等县②、甚至是2000年全国259个地级市参与了相同的比较,它们进入的概率都比科举发达县低。再如,明代全国112个出50名以上进士的县,有48个没有进入清代科举发达县,这些县进入经济百强县的概率,仅是清代科举发达县的三分之一。这也说明,曾经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其衰退时间越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就越小。因此,文化发达地区要居安思危,力避衰落。
下面,我们来分析清代科举发达县与今天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的原因。
首先,一个地区文化高峰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历史上江南仅从全国的经济中心过渡到文化中心就花了数百年。同样,文化高峰一旦形成,其延续周期也很长,就明清而言,即使该地区的文化已开始下滑,仍能释放百年的热量。一个文化家族的形成需要几辈人的努力,尔后,其影响也不止一代人。如清初浙东学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看作16世纪宁绍文化波澜壮阔的余波;黄宗羲、万斯同就产生在破落的书香之家。事实上,浙江在全国的文化地位从19世纪已式微,20世纪跌入南宋以来的低谷(缪进鸿语)。然上世纪浙籍的著名人物在全国仍居重要的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在"吃"千年文化积淀的"老本",其中文化家族、尤以科举家族(鲁迅、姜立夫、陈省身、俞平伯直至陈桥驿等都是科举后裔)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浙江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她与相邻的江苏相比在当今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也已显而易见。这就是百年树人的规律。可喜的是,近几年浙江对高等教育投入巨大--浙江没有理由在高等教育上不大手笔;杭州的尖端人才没有理由比其他的省会城市少。
其次,科举结束后,第一代大规模接受新学的知识分子以科举人物为主。正如桑兵所说,废科举后掀起的兴新学的热潮中,"学生由士人脱胎而来,小学生以童生为主,中高等则生员居多"③,又在秀才中挑选比较好的送出去留学(费孝通语)。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举个相似的例子,文革使高校招生中断十年,但恢复高校招生后最初考入大学的仍以"老三届"为主体。清末民初,在知识转型中捷足先登的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又有国学底子的秀才们;新学首先在那些教育资源较丰富、读书氛围较浓的"旧学"发达地区推行;现代专业人才也在这些地区成批的诞生。概而言之,教育的优势不会很快消失。
现举两个令人信服的例子。一、2003年全国80%左右的高校百强坐落在清代科举发达县境内。二、据缪进鸿教授对包括詹天佑、杨振宁,谷超豪、李远哲等在内的1089名人才的统计,产生近现代杰出专家学者最多的城市,无一不是清代科举发达的州县。如果有人对今天的两院院士乃至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籍贯作一统计,料想结论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事实证明,经历一个世纪,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建设重心也几度易手,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亦今非昔比,但我国文化发达地区的分布和重要教育资源设置的格局基本未变,清代科举发达地区在总体上不仅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样也仍是我国的文化、教育的核心之地。人们可以用十年的时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用更短的时间搞一个上市公司,但创建一个一流的大学并没有那么简单,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素质的周期更长。发展经济,教育先行,就是基于这个基本规律。
四、自古华山一条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一个被发达国家早已证明过了的事。近日又有学者撰文,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是以教育为先导④。遗憾的是,科教兴国的历程在中国走得十分曲折。
20世纪上叶,战火不断,人民生活低下,教育救国也无从谈起。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文教建设也颇有起色。然接下来的政治运动使知识分子斯文扫地,教育成了重灾区,社会经济停滞不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社会一旦进入正常的、持久的发展轨道,教育的功能必然会被人们所认识,各区域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会凸现。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凭借政策和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的精英到热土创业,知识就是才富,在特区首先得到兑现,广东的经济建设在全国一马当先。然而,珠三角始终未成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故独领风骚的年代必受此制约。当今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最大"闪光点",虽有众多原因,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崛起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但是,江浙沪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淀的教育资源及受过较好训练的劳动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且,教育环境也是吸收人才和投资的一个软指标。小到普通市民买房、择居,大到大公司总部的选址,乃至世界500强企业的落户,在同样的条件下,人们会首选市民文化素质高、教育环境好的地区、甚至地段。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子女的培养。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就有这个因素。本人倾向教育本身不应成为产业,但教育可以推动一个地区的相关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教育的基本建设部份投资,可以当作城市布局和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得到直接的回报。站在这个角度,说教育也是一个投资渠道亦未尝不可。观念变了,也许人们投入的后劲会更足。
今日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的最亮点,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数百年全国教育中心的回报。但当我们即将进入更高一层的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阶段,意识到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的今天,不可否认,即使长三角的产业结构也还以知识产权、技术含量缺乏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真正主导中国未来的经济,依靠的仍是科教兴区--"自古华山天险一条路"。最近,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不知人们注意到了没有,全球其他5个大都市圈,都有一个世界一流的高校群支撑着,那里是世界100名著名大学最多的地区,把握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脉博。就此而言,长三角还是空白,而且可能是作为世界级大都市圈的唯一空白。而没有世界著名的大学,很难在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学术话语等方面占据优势,制约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在国内几个重要的城市圈内创建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发展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