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设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医院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后勤人才管理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一职定终身的局面,推行科室主任和各级职员聘用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挖掘人才的创新潜能,促进人才快速成长,使医院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4]。其次,要标本兼治,提高医院后勤服务各级岗位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等方式提高后勤管理人才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储备,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暖通、电气工程、楼字自控及管理等专业人才),促进整个后勤管队伍结构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2.3加强科学管理,推行医院后勤成本控制战略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以往的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医院要继续保持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对医院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推行成本控制战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能。
2.3.1加强医院经济效益与效能管理意识。实施成本控制战略,必须加强经济效益与效能管理意识,任何忽视成本核算与质量管理的行为势必会影响医院成本控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必须纠正“前勤挣钱,后勤花钱”的错误观念,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手段与管理的效能,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实行经营性服务,能有效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医院后勤管理的经济效益意识,必须把经济责任和物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分配、奖惩与各类人员的业绩考核直接挂钩,体现奖优罚劣、兼顾公平的原则,不断健全执行机制,使二次分配真正成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杠杆[4]。
2.3.2引入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理念。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稳步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后勤工作逐步由单纯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建立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相分离的管理体系,是医院后勤管理改革的方向,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然趋势。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医院在建国初期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医院办社会”的后勤管理模式,严重地束缚医院的发展,使整个后勤保障的效益难以保障提高,带来不少资源的浪费[5]。医院要保持继续发展,必须对医院后勤进行改革,降低医疗后勤成本,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逐步实施医院后勤社会化,把电梯维修、氧气负压站管理、各类垃圾处理、被服洗涤及保洁运送等非医疗环节交给相关的专业公司负责,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质量,真正做到减员增效,为医院的后勤供应和服务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使医院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4完善医院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医院后勤管理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均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改变过去医院后勤机构设置林立,服务项目俱全,队伍庞大,只关注保障、供给、待遇,不讲求效果、成本、质量,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就应该针对医院后勤的特点和现状,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医院后勤保障服务处于良好的状态。首先要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综合分析原有规章制度的优缺点,调整、修改和完善医院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同时需要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办法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首先,将规章制度纳入员工工作和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后勤工作人员充分理解制度的内涵,掌握执行制度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执行制度的有效性;其次,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把每一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职责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并同科室和个人工作业绩挂钩,综合反映工作绩效,并监督考核职责的执行情况,奖优罚劣。第三,重点落实主要制度,如对关系全局的物资供应管理制度和环境卫生制度等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狠抓贯彻落实[5]。
参考文献
[1]李亚萍.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9):23-25.
[2]闫石.对医院后勤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28.
[3]张宁,李晓婷.深化改革,强化医院后勤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7):12-14.
[4]王卫,任庆惠,陈述,等.医院后勤管理的改革与探索[J].医疗装备,2010(1):61-62[5]李之群.医院物流管理效益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5,18(3):57-58.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