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王沛/杨亚平
分类号 B849:C91 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经常以社会类别知识为基础进行社会判断和推理。其中,刻板印象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一类社会类别知识集合。大量事实表明,我们对一个人形成印象时,总会激活和使用与其相关的某类成员的信息[2~5]。这一过程的优点是我们只需较少的心理努力,就可对某一靶子迅速形成一个清晰的前后评价一致的印象;而这种加工优势效应说明,对某一靶子的刻板印象表征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就为对其迅速形成一个清晰明确、前后评价一致的印象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表征中,往往同时包含有矛盾的、相互倾轧的刻板化信息。另外,社会知觉者对评价一致性的需要已成为很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8,9]。同时,大量事实也表明,知觉者更偏好于对他人形成评价一致的印象[10~13]。如果对某一靶子的刻板化表征本身充满着矛盾,那么在特定情境下,它又是如何帮助人们对该靶子迅速形成一个评价一致的印象呢? Quinn等人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刻板印象的表征中,信息是按照效价一致的原则组织的,即积极信息与积极信息组织在一起,消极信息与消极信息组织在一起[14]。但他们仅选取了两个中性效价的刻板标签进行研究,因而不能全面地对以上问题作出解释。如果对某一群体存在很强的积极或消极的刻板印象,那么刻板印象的内容是否还是依照效价一致的原则组织的?在特定的情境下,不同的效价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本研究采用回忆—练习范式的变式(即将自由回忆任务改为再认任务)和再认范式探讨上述问题。经典的回忆—练习范式会产生一个非常典型的练习—抑制效应(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effect,即RIF效应):练习一些信息会增强对这些信息的回忆,但同时也会抑制对与其同范畴的其他未练习信息的回忆[15,16]。Anderson和McCulloch阐述了这种范式对于理解表征结构的作用,他们发现:在学习阶段指导被试对范畴与样例间的关系进行联想会减少练习所导致的抑制甚至遗忘,即那些在概念上与练习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未练习信息会避免受到抑制。这说明,由各种紧密联系的成分组成的知识结构会消减抑制作用。而刻板印象就是按照这种结构进行表征的。大量研究表明:刻板印象能够促进信息整合,并且这种整合能够灵活地解释与认知靶子有关的其他信息的特征;如果刻板印象能够促进整合,并且如果这种整合能够减少抑制,那么当有一个激活的刻板印象引导信息整合,则这些信息会较少受到抑制[17]。Dunn和Spellman利用回忆—练习范式研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抑制机制,他们发现,平行抑制的程度受类型表征中各特征联系的紧密程度的影响[18]。Anderson等人的研究说明表征结构的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过程[15~17]。 本研究以积极、中性和消极三类不同效价的职业刻板印象为实验对象,试图对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更全面地检验如下假设:不论刻板印象的效价如何,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是一致的,即积极信息与积极信息整合在一起、消极信息与消极信息整合在一起;该模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起着一种平行的促进一抑制作用。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促进和抑制效应,是否受到知觉者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与当前注意信息效价一致与否的调节。具体假设是:知觉者注意焦点的信息,其回忆将会被促进;而非注意焦点信息的回忆将会被促进或抑制,这取决于它们与焦点信息的效价关系,分两种情况:(1)在刻板印象未激活的情况下,所有非注意焦点的信息都会受到抑制(即出现典型的RIF效应)。 (2)在刻板印象激活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如下两种情形:对于刻板型信息,若效价不一致,则会受到抑制,若效价一致,则非但不会受到抑制,反而会被促进;而对于非刻板型信息来说,不论其效价如何,既不会受到抑制也不会被促进。 2 方法 利用VB6.0编程,所有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本次实验。 2.1 被试 从西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本科生288名,137男,151女;文科139,理科149;年龄19~24岁。 2.2 实验材料 通过预测获得3个维度的职业刻板印象范本。具体地,积极维度的男性与女性两类职业标签分别是外交官和空姐,中性维度的两类职业标签分别是厨师和文秘,消极维度的两类职业标签分别是包工头和歌厅小姐。每个职业标签对应一个与其相符的姓名和24个特质词。其中,这24个特质词分别由6个积极刻板特质词、6个消极刻板特质词、6个积极非刻板特质词和6个消极非刻板特质词组成,最后一共形成144个“姓名—特质词对”。其中,用以构成词对的姓名和特质词是通过预测被试对于6类职业的刻板印象而得到的姓名和形容词集合中挑选出来的。 2.3 实验设计 采用3(职业效价:积极、中性、消极)×2(标签:有标签、无标签)×2(练习靶子的性别:男、女)×2(练习刻板词的效价:积极刻板词、消极刻板词)的组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旧词的正确再认率和平均反应时。 2.4 实验程序 2.4.1 标签操纵——刻板印象激活阶段 首先将被试按职业效价随机分成3组,再将每组被试按标签随机分成2组。指导语为“这是一个关于‘社会记忆’的一个学习任务,你将会看到两个人的名字,其中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作了真实地描述,另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未作描述,请你努力记住每个姓名并对所描述的职业的特点进行想象。”接下来按标签分成的两组的指导语有了不同,目的是激活每组被试仅对其中一个靶子的刻板印象,例如一组的指导语为“李睿峰说他是一位外交官,刘雅娟对她的职业未作描述”;另一组的指导语为“刘雅娟说她是一位空姐,李睿峰对他的职业未作描述”。 2.4.2 学习阶段 给被试随机呈现与前一阶段所看到的姓名有关的所有姓名—特质词对(48个)。每个词对呈现1s,间隔0.5s后呈现下一个词。指导语要求被试努力记住所呈现的每个姓名—特质词对。 2.4.3 回忆练习阶段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的6个刻板特质词对中各随机选3个进行回忆练习。指导语为“请你根据刚才看到的姓名—特质词对,回忆并将所呈现的残缺词(如:刘雅娟——自___)补充完整,并将补全后的词出声读出来,每个词呈现 3次。”按拉丁方原则呈现残缺词对,每个词对呈现2 s,间隔0.5s后呈现下一个。每组被试先后按练习靶子的性别和练习刻板词的效价随机分成4组进行回忆练习。因此,总的来说,被试被随机分成24组,一半在刻板印象激活的条件下进行回忆练习,另一半在刻板印象未激活的条件下进行回忆练习。 2.4.4 分心任务 3分钟的连连看小游戏,目的是破坏被试的长时记忆效应。 2.4.5 再认阶段 分心作业后,马上进入该阶段。在学习过的48个词中补充24个未学习过的特质词,将72个词随机呈现给被试。指导语为“下面将随机呈现你刚才见到的两个人名,接着会呈现一些形容词,这些词有的是用来描述其特征的,有的不是。请你根据回忆迅速按键做出反应(D键代表‘是’K键代表‘不是’)”。姓名呈现1.5s,间隔0.5s。之后开始呈现形容词,先呈现10个词作为练习。第一个人名及相关形容词呈现完之后,间隔2 s,开始呈现第二个人名。 2.5 因变量的记录方法与数据处理 被试所报告的特质词若是前面学习过的且与人名相匹配,则记录为正确。将正确回忆的每个特质词归为以下9类中的一类,见表1。 表1 因变量在两个观测指标上的记录方法 再认靶子类型 正确再认率 反应时首要靶子 P+:练习过的刻板特质词 P-rt(Primary target) P-SC:未练习的与P+效价一致 P-rt1 的刻板特质词 P-SI:未练习的与P+效价不一致 P-rt2 的刻板特质词 P-NC:未练习的与P+效价一致 P-rt3 的非刻板特质词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