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心理学
   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      ★★★ 【字体: 】  
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1 13:30:08   点击数:[]    

反应时作为一个观测指标)相对于Quinn等人仅仅使用回忆—练习范式并且仅用正确回忆率作为观测指标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更严谨地阐明了上述问题。
    有人可能会认为,以上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启动而非基于效价的促进和抑制,但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假设。在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首要靶子的非刻板信息以及对于控制靶子的刻板和非刻板信息来说,不论其效价与练习信息的效价是否一致,对它们的回忆均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这些项目的回忆中都未出现促进或抑制效应。
    此外,在本研究中还发现了以下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对职业效价的多重比较发现,不论是注意焦点信息还是非注意焦点信息,也不论刻板印象是否激活,均表现出被试对消极信息的回忆更好,这一现象再次验证了社会认知过程中典型的消极偏见[19]。对有无标签和练习效价交互作用的检验也发现,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被试更易记住消极信息,该现象也验证了人们在社会印象形成过程中对消极信息的偏好[20]。对练习性别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人们更易记住与女性有关的特征;对职业效价、练习效价和练习性别交互作用的检验及事后多重比较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该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印象形成过程中注意的性别偏好[21]。
    本研究对社会认知理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首次全面证明了当对某一靶子的刻板印象存在评价冲突时,促进和抑制过程能够同时进行[22],这种效应在各种效价的刻板印象中都会出现。在刻板印象表征中存在的这两种同时起作用的过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为它暗示着在刻板印象表征中不仅包含用来描述某一社会群体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这些特征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模式——效价一致者间的联系要比效价不一致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故尽管在刻板印象的表征中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效价的内容,但刻板印象的表征模式所具有的促进一抑制机制会提供给知觉者评价一致的情境经验。举例来说,某种情境激活了知觉者对某靶子的一些积极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会自动化地促进其他的积极刻板信息的提取,然而同时也使得评价不一致的刻板信息的提取受到抑制。这一过程对社会知觉者来说至少有两种意义:首先,促进和抑制过程的同时进行有助于知觉者避免对某一靶子产生矛盾情绪或态度,这是因为,认知系统通过对与注意焦点信息效价一致信息的激活,同时对效价不一致信息的抑制,避免了效价不一致信息与焦点信息竞争认知资源,并干扰知觉者对效价一致信息进行注意的动机。最近几年来,认知神经领域的研究者很强调抑制机制在认知系统中维持注意的重要性[16,23,24]。如上文所述,这种平行抑制机制能够有效地避免知觉者对某一有争议的社会群体产生矛盾的情绪或态度。其次,本研究为平行抑制机制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知觉者只需少许努力就可以对复杂情境做出反应——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当知觉者在决定如何对某一靶子做出反应时,若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相互竞争影响判断和行为,这时促进一抑制机制的无意识进行则会消除这种可能的冲突。比如说,当情景因素使得知觉者集中注意于某一靶子的部分积极刻板信息,由于刻板印象的表征遵循效价一致的原则,因而会促进其它积极刻板信息的提取;与此同时,平行抑制机制也降低了消极刻板信息与积极刻板信息相对抗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对信息加工流畅性的干扰,最终使得知觉者很快作出一致的评价和行为反应。
    毋庸置疑,尽管知觉者常常会对各种社会群体产生矛盾的情绪和态度,然而在特定情境下,当面对某一群体中的具体成员时,认知系统会自动激活效价一致的信息,同时抑制效价不一致的信息,由此可见,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有助于其它理论解释诸如此类的矛盾情绪或态度。例如,在关于种族矛盾态度的研究中,经常用反应扩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知觉者倾向于通过对种族外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比种族内群体成员更强烈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来减少知觉到的不一致[25],而本研究所强调的刻板印象的表征模式及其重要功能——平行的促进和抑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依据。人们之所以在某方面会产生反应扩大,是因为在反应竞争过程中,情境因素能够激活并扩大积极或消极信息,从而使得对某一群体的部分观点支配知觉者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在知觉者的记忆中,与当前注意焦点信息效价一致的刻板信息会被促进,但同时也使得效价不一致的刻板信息被抑制。这种以效价为基础的信息表征模式使得知觉者所体验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很容易被扩大,因而自然会导致积极或消极的行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刻板印象的这种表征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激活和抑制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社会认知和人际行为方面的许多问题。


 

 

 

【参考文献】
     Wang P.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ereotype and the causeseffect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tex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 26(4):738~739
    (王沛.刻板印象与社会情境因果建构的相互影响.心理科学,2003,26(4):738~739)
     Allport G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AddisonsWesley, 1954
     Brewer M B. A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 In: Srull T, Wyer R eds.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8.1~36
     Fiske S T, Neuberg S L. A continuum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 from categorysbased to individuating processes: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and motivation on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Zanna M P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0. 1~74
     Macrae C N, Bodenhausen G V. Social cognition: Thinking categorically about other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0, 51:93~120
     Bodenhausen G V, Macrae C N, Sherman J W. On the dialectics of discrimination: Dual processes in social stereotyping. In: Chaiken S, Trope Y eds. Dual process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9. 271~290
     Fiske S L, Cuddy A J C, Glick P et al. 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 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878~902
     Festinger L.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Oxford, UK: Row, Peterson, 1957
    [9]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Wiley, 1958
    [10] Asch S E. Forming impression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46, 41:258~290
    [11] Bodenhausen G V, Macrae C N. Coherence versus ambivalence in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persons. In: Wyer R S ed.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Associated systems theory: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persons.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4. 149~156
    [12] Hampson S E. When is an inconsistency not an inconsistency? Trait reconciliation in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and impression 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 102~117
    [13] Srull T K, Wyer R S. Person memory and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58~83
    [14] Quinn K A, Hugenberg K, Bodenhausen G V. Functional modularity in stereotype repres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0:519~527
    [15] Anderson M C, Bjork R A, Bjork E L. Remembering can cause forgetting: Retrieval dynamics in longsterm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4, 20:1063~1087
    [16] Anderson M C, Spellman B A. On th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自我知识组织与心理适应

  • 下一篇文章: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IAT和SEB比较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心理学
  • ››对当前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 ››群体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学科概况
  • ››发展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
  • ››心理生理医学学科概况
  • ››法律心理学
  • ››心理学有哪些基本理论
  • ››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