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杨治良/邹庆宇
1 引言 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个人类群体形成的知识、观念或预期,根据群体的不同分类标准,刻板印象包含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等。刻板印象一方面能使人们高效地认识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也使之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身的态度、观念等主观因素而造成严重的“认知偏差”。 与性别和种族刻板印象不同,地域刻板印象所依据的地域划分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例如按照市级行政单位进行划分,上海市市区和上海市郊区的人群可归为同一群体;而按照城乡区别进行划分,二者就可归为不同的群体。而且,地域划分的不同也可导致同一群体数量上的变化从而影响其对外群体的印象评价,例如在Schaller和Abeysinghe(2006)的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将僧加罗人置于不同地域范围的群体之中(斯里兰卡和南亚),结果发现当僧加罗人在数量上占总体的绝对优势时,他们倾向于更宽容地看待外群体(泰尔米人)。 有关地域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不同地域人群的观念、态度却极其鲜明,例如“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腻”等。我们知道,近代中国以来,上海作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城市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关注,而上海人也被赋予了一些特性,例如“精明”“市侩”“优越感”等。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上海,仅2000年到2005年五年之间,上海的外来常住人口就增加了八十多万,人口的融合是否能够同时促进“非上海人”对“上海人”的了解,使他们更加融洽地相处? 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的行政规划区作为地域划分的标准:出生并成长在上海的群体作为“上海人”,成年后进入上海学习、工作或生活的群体被作为“非上海人”,因此从数量上来说,“上海人”占据总体(当前的上海市居民)的绝对优势,而“非上海人”的数量远远少于“上海人”(根据2005年的人工普查结果,上海市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常任总人口的24.63%)。 对于地域刻板印象的测量和研究可分为外显和内隐两部分,当外显测验无法发现人们的态度偏向时,内隐测验却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随着内隐记忆实验研究逐步打开无意识的研究视野,内隐测量也成为刻板印象研究的主要途径,研究的重心从刻板印象的内容转换到了其内部机制及内隐层面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先后进行了两个实验,分别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问卷对被试的地域刻板印象进行测量,旨在验证刻板印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即刻板印象的程度是否会随着新移民留沪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并通过解释偏差的结果分析被试应对刻板印象的归因方式。 2 实验一:地域刻板印象的IAT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研究者假设,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两者关系与内隐态度一致)时,被试在快速条件下进行辨别归类的反应速度戛快于不相容的条件(两者关系与内隐态度不一致)。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可作为内隐态度的指标。内隐联想测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它不易受到实验操作程序(包括概念词的位置、反应键的选择、刺激词的呈现时间和数量等)的影响,也与数据处理方式没有显著的相关,因此以该方法来研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可以减少测验信度问题带来的不便。 2.1 方法 2.1.1 被试 共有被试34人,全部来自在上海工作的“非上海人”群体,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年龄在23~34岁之间,留沪时间在2-15年之间,工作时间在1-11年之间。被试中无类似知青子女的特殊情况,即他们都属于在上海读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后才来沪工作的群体,因此他们的留沪时间通常大于等于其在沪工作时间。 2.1.2 实验材料 本研究使用两个内隐联想测验分别考察被试的地域刻板印象(IAT1)和内群体偏好(IAT2):IAT1和IAT2的靶子词都是描述“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的标签,IAT1的联想属性词是描述上海人属性和非上海人属性的词语,IAT2的联想属性词是表示积极属性和消极属性的词语。属性词的选择参考了连淑芳(2003)地域刻板印象研究中用到的城市—农村属性词和积极—消极属性词,并结合事先在网络上进行的调查,最后确定了有关地域属性及积极—消极属性词各10个。 2.1.3 实验设计 采取3(留沪时间)×3(工作时间)×2(测验方式:IAT1/IAT2)混合设计。其中留沪时间与工作时间为被试间变量,测验方式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IAT效应值(即概念—属性词相容条件和概念—属性词不相容条件的反应时之差)。 2.1.4 实验程序 实验通过IAT专业软件Inquisit2.0在计算机上具体施测。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词之后尽快地按键进行辨别归类任务。按“F”键表示将刺激词归为左上侧的类别,按“J”键表示将刺激词归为右上侧的类别,具体实验步骤见表1。实验时先进行IAT1的施测,略作休息后进行IAT2的测量,实验结果由计算机程序自动记录。由于IAT2的施测步骤与IAT1相似,仅仅用消极—积极形容词取代了属性词,此处不再赘述。 表1 1AT1测验示例
编号 任务描述 刺激词类别 刺激词示例1 联想属性词辨别 F 上海人属性 F 精明 (Associated attribute discrimination) 非上海人属性J 淳朴J2 初始靶词辨别 F 上海人群体 F 上海人 (Initial target-concept discrimination) 非上海人群体J 非上海人J3 初始联合辨别 F 上海人群体/上海人属性 F精明/上海人 (Initial combined task) 非上海人群体/非上海人属性J 淳朴/非上海人J4 初始联合辨别 F上海人群体/上海人属性 F精明/上海人 (Initial combined task) 非上海人群体/非上海人属性J 淳朴/非上海人J5 相反靶词辨别 F非上海人群体 F非上海人 (Reversed target-concept discriminatiOn) 上海人群体J 上海人J6 相反联合辨别 F非上海人群体/上海人属性 F非上海人/精明 (Reversed combined task) 上海人群体/非上海人属性J 上海人/淳朴J7 相反联合辨别 F非上海人群体/上海人属性 F非上海人/精明 (Reversed combined task) 上海人群体/非上海人属性J 上海人/淳朴J
2.2 结果 实验数据由Inquisit程序自动收集。根据 Greenwald的方法,将每个被试的反应时记录导入Microsoft Excel进行修正,剔除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反应时超过3000ms的记为3000ms,低于300ms的记为300ms。修正后的反应时经过对数转换,计算第7部分相反联合辨别部分(不相容部分)平均反应时与第4部分初始联合辨别(相容阶段)平均反应时的差值作为最后的IAT值。原先34位被试经过数据处理后,最终IAT1的有效被试26人,IAT2的有效被试32人。 2.2.1 地域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爱 对IAT1和IAT2中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两测验中反应时差异均极其显著(t(25)=3.282,p<0.01;t(31)=2.870,p<0.01),表明地域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好均存在。另外,对IAT1和IAT2的t检验发现,地域刻板印象的强度显著高于内群体偏爱(t(56)=2.950,p<0.01)。 2.2.2 不同条件下IAT结果的差异检验 对IAT测验方式、留沪时间、工作时间为变量进行2×3×3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测验方式主效应显著(F(1,56)=4.576,p<0.05),IAT1的成绩显著高于IAT2; 留沪时间、工作时间以及三个变量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皆不显著(见表2)。 表2 方差分析总表
差异来源 SS df MS F Sig.IAT测验 0.123 1 0.123 4.576 0.046留沪时间 5.832E-02 2 2.916E-02 1.099 0.355工作时间 1.866E-02 2 9.332E-03 0.352 0.708IAT测验×留沪时间 1.612E-02 2 8.059E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