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0.299 0.745IAT测验×工作时间 1.516E-02 2 7.578E-03 0.281 0.758留沪时间×工作时间 6.902E-02 3 2.301E-02 0.867 0.476IAT测验×留沪时间×工作时间 7.194E-02 3 2.398E-02 0.890 0.465
2.3 分析与讨论 本实验运用两个不同的IAT程序分别对被试的地域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好进行测量,实验结果与连淑芳(2003)一致,两个效应都十分明显。 在IAT1中,被试对于符合地域刻板印象的概念词和属性词能进行更快的分类,表明对应的概念词和属性词间具有更强的语义联系,且依照内隐联想测验的假设,这种语义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自动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在IAT2中,“上海人”与积极属性词、“非上海人”与消极属性词的联结强度明显高于“上海人”与消极属性词、“非上海人”与积极属性词的联结强度。从“内群体偏爱”的角度来说,被试可能倾向于将自己归为“上海人”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上海人”融入“上海人”群体的期望。 关于另一个重要假设,即地域刻板印象的稳定性,该实验从留沪时间以及工作时间对于刻板印象的影响入手,发现二者都没有显著影响IAT。但是,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留沪和工作时间的增加,被试的地域刻板印象以及“内群体偏爱”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见图1):特别对于IAT2(内群体偏爱)来说,初来上海的被试仍然将自己归为“非上海人”群体,因此表现出对“上海人”的外群体效应,而工作或留沪时间更长的被试则逐渐将自己融入了“上海人”群体,体现出对“上海人”的内群体偏好。 图1(a) 留沪时间对IAT的影响
图1(b) 工作时间对IAT的影响 3 实验二:地域刻板印象的SEB研究 实验一验证了被试对“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内—外群体偏爱”,然而对于刻板印象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判断,人们却知之甚少。传统观点认为,刻板印象是由大量错误的或者歪曲了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产生的,但McGarty、Yzerbyt和Spears(2002)则迥然不同,他们认为,刻板印象之所以产生只是为了对社会群体,尤其是对社会群体间的关系做出解释。因此,刻板印象解释偏差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为了解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条件。 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是指个体在与其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中表现出的解释偏差。解释偏差(Explanatory Bias)反映了归因偏向的存在,SEB指标所具备的特色在于巧妙地结合了人的归因与人的态度,利用个体从归因上所表现出来的解释性偏差来反映人的内隐刻板印象。Hastie(1984)[9]指出,人们在面对与自己的期望值不一致的情境时,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即归因行为),以使不一致得到合理化:例如,当人们对“上海人”群体持有“小气”的刻板印象时,如果看到上海的小王“很爽快地借给了朋友10万块钱”这样的描述,就很容易引发认知冲突,不自觉地将借钱的原因归结为“这个朋友曾经借给小王20万”或者“小王是大款”之类,而不会认为小王这个人本身很“慷慨”;相反,如果看到“小王出去吃饭都是AA制”这样的描述,可能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上海人”“小气”的必然结果。 在国内以往为数不多的SEB研究中,胡志海(2005)[10]使用SEB与IAT对性别职业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两性有截然不同的职业定位,对在就业过程中的成败归因也因性别而异,在不同程度上仍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SEB是一种敏感有效的测量方法,所得结果具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意义。由于地域刻板印象的SEB研究在国内仍没有涉及,本实验一方面试图利用SEB来验证刻板印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归因特征,一方面也希望对 SEB与内隐联想测验结果进行比较,考察SEB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有效性。 实验二(a)旨在研究不同地域来源被试的地域刻板印象及其归因偏向;实验二(b)旨在利用SEB对新移民地域刻板印象的稳定性进行再次探讨。 3.1 实验二(a) 地域来源对刻板印象的影响 3.1.1 方法 被试 共有被试74人,其中男性24人,女性50人,年龄在21~33之间,上海本地被试34人,外地来沪被试40人。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SEB问卷包括24个原因填空句子(与原始SEB的25题不同,本实验只用了24个题目,旨在题目数量上对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进行平衡),其中16句是与刻板印象有关的句子,称为 SEB项目(SEB items),其他8句是无关的中性句子(见附录2)。在问卷中,16个SEB项目的所有主语都包含与刻板印象有关的两类群体,即包含地域来源的人名。其中8句主语前的地域来源为上海,8句为外地(例如:来上海打工的XX、从小在上海长大的XX),另外8句主语没有地域来源(例如:工作了一天的XX)。为了避免性别因素的影响,只出现姓氏,而把名字隐去(例如:小赵、小钱、小孙、小李)。 另外,16句SEB项目还包含与刻板印象一致或不一致的积极和消极行为,以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现实情境,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例如“到上海打工多年的小姜,还坚持每星期参加夜大学的课程”和“小沈一直生活在石库门里,他经常为了琐事和邻居争执”;而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如“来自上海的小王很爽快地借给了朋友10万块钱”及“来上海打工的小魏专挑新潮的衣服买”等。 实验设计 采用地域来源(外地群体和本地群体)这一单因素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SEB值。 实验程序 SEB问卷分别有Word文档版与纸质版两种,前一种通过E-mail进行发放回收,后一种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发放,完成后立即回收。实验时间没有限制。 实验时要求被试根据前半句的题干,在空白处填写任何想到的理由(可以填写多种理由,越多越好)。例如:张浩摔了一跤,这是因为:(1)他边发短信边走路而没有看见台阶;(2)他被人推倒在地上;(3)他小脑受过伤,走路不稳;(4)…… 3.1.2 结果 在计算SEB分值前,由两个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充当评分者,分别对每份问卷上SEB项目后半句中被试填写的内容进行分类编码,判断填写的内容是关于前半句行为的解释,还是简单重复了前半句的意思。比如,上文例句中“来自上海的小王很爽快地借给了朋友10万块钱,是因为:……”若被试填写“他为人豪爽大方”,则这种回答提供的是一种解释;而如果被试回答“他把10万块借给了朋友”,这一回答只是前半句意思的简单重复,没有涉及内归因或外归因,可以将其视为无效回答进行删除。分类后,对评分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二人的分类结果经检验存在显著相关(r=0.94,p<0.001)。将两个评分者所的得分值取平均数,作为下一部计算分值的根据。 检验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 对符合刻板印象和不符合刻板印象的条件下被试进行归因解释的数量作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当主语是“非上海人”时,符合和不符合刻板印象条件下的解释数量差异极其显著(t(73)=20844,p<0.01),不符合刻板印象时被试的解释数量远远大于符合刻板印象的条件;对当主语是“上海人”时,差异边际显著(t(73)=1.981,p=0.051),表明对于“非上海人”和“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均存在,且前者更为强烈。 地域来源对刻板印象的影响 以地域来源为变量,分别对SEB1(“非上海人”主语条件下符合刻板印象与不符合刻板印象时解释数量的差异)和SEB2(“上海人”主语条件下符合刻板印象与不符合刻板印象时解释数量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发现,SEB1和SEB2均未受到地域来源的显著影响(t(72)=1.271,p=0.208;t(72)=-1.131,p=0.26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以“非上海人”为主语的句子,地域来源为“上海”的被试SEB1得分高于“非上海”被试,而SEB2得分却低于“非上海”被试,验证了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 地域来源对刻板印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