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政治哲学 |
|
|||||
公共性问题与政治现代性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51:08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 当前公共性话语的兴起已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公共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伦理学、公共经济学,甚至城市建筑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对它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讨。在不同学科的语境下,公共性概念有着不同层次和范围的界定,公共性概念多维度的阐释表明公共性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对它缺乏学科的规范的讨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公共性问题的兴起内含着政治现代性因素,对公共性的确切内涵应从政治学的规范视角来研究、 [关键词] 公共性;现代性;政治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463( 2010)01 -0005 -04 公共性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伴相随而存在的观念,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公共性都是人们建构社会与国家的基本价值标准,是任何社会在任何情况下不变的诉求,以公共性为尺度建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在人类历史的演绎中成为永恒的追问。 但在今天,公共性日渐模糊。作为一种理念它是如此的清晰,但在现实之中它又如此地难以把握和触摸。对于我们而言,公共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当前公共性话语的兴起和公共性的不同界定 当前公共性话语的兴起在学术界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它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公共哲学、公共领域、公共伦理、公共理性、公共行政、公共精神、公共价值等学术范畴的讨论,其实质都反映着人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对现代社会生活背后共同的基础和文化价值观念——公共性的认同和追问。尽管后现代主义在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解构中,彻底地瓦解了人存在的共同根基,只认同多元性和差异化,但人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人在与他人的共处之中,生成着人类生活的“共通感”,历史的、文化的、习俗的、宗教的等等既往的社会生活构成一个强大而固定的历史模式,使人类生活总在不同的情境下寻求与自我、与他人同在的共同根基。公共性话语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反映了人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反思性批判,表达了人对共同世界、人与世界共处的期待和展望。 但“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呢?它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用来表述人们对共同事物的一个指称;还是一种观念,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世界共同基础的一个美好构想;抑或只是一个实体性的空间,表明人们总能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共同的公共的活动空间。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公共性概念存在着不同的学理分析。从各类西方的辞典、百科全书来看,对于公共性这个概念,要么付之阙如,要么寥寥数语。可见,公共性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和难以确定性。 在政治学中,“公共性”被看作是衡量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的分析工具,主要表现在政府活动的长远目标、政府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政府决策对于保障公共利益完整性和完全性的意义等方面.、在公共行政学中,“公共性”是指社群成员之间,针对其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物,进行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后的成果,也就是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共识,以确保公共领域的建构和民主价值的实现。在公共经济学中,“公共性”被当作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均衡的手段。 台湾学者夏铸久把对公共性概念的理解概括为四点:第一,公共性是一种批判性的公共言论,其根源就是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第二,公共性涉及国家的管理,这是最常见的公共性界定,它规定国家管理为公,市场与家庭领域为私,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公共权力机关。第三,由自我授权的共同体重新界定公共性,其关注的是非政府社会组织与团体的自治空间。第四,公共性是建造城市的象征展现,它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政治原则。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性是最常见的,公共性确实是政治学的核心话题。 除了从学科的领域来区分公共性的含义,有的还从公共性可能包含的维度来区分它的内涵,认为公共性观念可以包括以下一些维度:(1)空间:一种特定的领域,公共生活在其中得以展开,这种领域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相对静态的。(2)实体:一种实体化的、静态的共同体,由此可以引申至国家乃至全球的层面。(3)主体:与公共性相关的行为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集合体的公众,二是与私人相对应的公民。(4)情操:公共性对公共领域中的行为主体提出了特定的德性上的要求,即公民美德或公共精神,包括对国家的情感与态度。(5)过程:公共性意味着与私密性相对应的公共参与、公开讨论的行动过程与言说方式。 从公共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分析来看,公共性概念具有相当的宽泛性,而且层次丰富。首先从词源上来看,公共性有二种不同译法,一是从英语中的“Public”翻译而来,具有公共的、公众的、公有的意思,与英文中的“Personal”构成一对相反范畴。作为与私人性相对的公共性内涵主要在政治学上运用。二是从“Common Na-ture”翻译而来,被理解为社会的共同属性,它主要在哲学上使用。如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视域对“公共性”范畴进行明确的界定,认为,“一般地说,我们把共同体中公共意志、公共情感、公共理性、公共价值、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对于个人意志、个人情感、个人理性、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代表性或体现度,称为公共性,简言之,共同体的公共性质就是公共性。我们用英语词汇Common Nature对应公共性。”其次,从公共性内涵的不同层次上来看,哲学范畴的公共性概念无疑具有最广泛的含义,从哲学研究“公有现实”的对象范围来看,公共性是哲学研究的最基本对象,传统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就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生活的公共性统一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的结果就是使人类生活失去了公共性的统一基础。所以,从哲学的范畴看来,公共性就是整个世界不同存在物之间可以相互通约的共同属性,即人类社会的共同属性,有研究者把它定义为,“公共性作为世界普遍存在的本质属性,是在共在的世界中不同的存在者之间广泛具有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共同存在和价值共性,并因而构成现实世界的生成机制和展现过程。”但对公共性概念运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应该是政治学。夏铸久认为:“公共性界定的关键不在于什么永恒的品质,而在于其政治的特质……因此,公共性其实就是政治;公共关系论述实际上就是政治论述。”从政治学最为常见的意义上来理解公共性,它涉及到国家和政府的管理,即公共权力的主体、公共权力运用过程和使用目标等都围绕着公共性而展开,公共性是国家和政府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观点。此外,政治学还认为公共性应该是公共领域的本质属性,尤其是政治公共领域的本质属性。前面提到的国家和政府的管理理当是政治公共领域的主要结构,但除此之外,政治公共领域的形成还应该包括公民的结社行为、自治性的共同体以及对国家和政府权力形成批判的公共空间,这样一种政治公共领域充分体现了“公共性”的本质特点。
另外,公共性还是公共伦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当代伦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生了从个体美德伦理向着普遍有效的社会(公共)规范伦理的转变,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民道德等这样一些概念和范畴成为公共伦理学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而这些概念和范畴所发生的场域就在于公共领域。当前人们对“公共领域”的实体范围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它局限于政治领域,有的认为当代政治学研究中的“公民社会”也应纳入到公共领域的结构中来,还有些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