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社会文明概念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整体性把握。物质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经济基础内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内容。就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而言,其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创新作用。 【关 键 词】政治文明/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创新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物质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促进或者阻碍、破坏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性因素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 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为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趋势,应当建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政治社会化、公开化,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创新作用。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建设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在于其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一定的思想理论代表着一定的政治观点或价值取向。物质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确定的政治方向,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进行的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和价值目标展开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组织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针对有些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P.138)离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将失去方向支撑,精神文明将失去制度规范保障。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建设起着根本作用,但现代化毕竟是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背景下从事经济建设的,单纯的经济建设从来是不存在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诚然,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但不能把政治稳定与政治体制改革对立起来。真正长远的社会稳定,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政治稳定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作为反思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理念,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健康的。政治文明关系到社会稳定、协调与健康发展的状况和进程,决定着物质文明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本质特征。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集中体现为执政党的政治理想、政治原则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内涵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在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确立之后,政治文明程度主要体现为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高低,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政策水平、群众观点、民主作风、法制意识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度的党性与人民性,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发挥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必须注重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政治文明发展状况如何,民主政治完善与否,同全社会范围内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在内的政治文明意识密切相关。我国之所以出现“文革”那种破坏民主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把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或者当作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者当作无需解决的问题看待。正如邓小平所说:民主意识的缺乏,“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社会关系中残余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P.334)等等,都是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解决的问题。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以制度为载体。制度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客观尺度,其标准是合理分配与规范行使社会政治权力。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即使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也不可能有规范、道德的政治行为。我们现存体制中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和弊端。例如:民主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机构臃肿,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导致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非道德行为。这些都需要在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就没有高尚的社会道德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文明建设尤为关键。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抵御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的强大思想武器。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需要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两方面着手。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认识,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道德修养是道德践行中自我陶冶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从道德价值体现来说,道德自律的作用更持久、更稳固。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从“修身养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治世之道。作为领导干部,应当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全社会道德文明的楷模。 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来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保障条件,任何时代和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扶持。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进步,尤其需要政治文明的牵动。没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弘扬民族精神又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实际又面向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 在政治与道德并存的社会中,政治直接制约着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关系一旦由国家法律确定下来之后,反映和维护这种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也就同时被固定下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P.169)没有文明的社会政治,不可能有文明的社会道德。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