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
|||||
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29:21 点击数:[] ![]() |
|||||
费品的分配,都是生产条件分配的后果,生产条件的分配本身,表明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按要素分配(主要是按资本分配和按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分配),而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则是按劳分配。 [9] [10] 四、几种对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形势的评估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定下来的。报告明确规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报告特别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这里讲的“比重减少一些,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指公有制还占量的优势,国有经济保持控制力的前提下说的。如果公有制不能保持量的优势,情况会怎样呢? 何谓量的优势?国有经济比重和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到何样的程度,才是容许的?文件中没有规定。不同的看法由此而来。 大体上有这么几种看法: (一)基于工商联公布2005年民营经济和外商、港澳台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达65%,和国家统计局老专家估计2005年GDP中公私之比为39:61,认为中国已经是私有经济起主导、主体和基础作用,公有制经济已丧失主体地位,只起补充作用。 (二)认为公有制经济比重虽然下降,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主体地位依然牢固,其依据是2004年末全部实收资本中,公有资本仍占56%;统计老专家估计2005年二三产业实收资本中公私资本比重为53:47,公有资本仍超过半数,居优势地位。认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仍然具有绝对优势,其国家资本占比在70%以上,继续掌握较强的控制力。 (三)认为目前所有制结构处于十字路口境地。从资产比重上看,大约公私各占一半,平起平坐(据测算,公私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94.09%:5.91%下降到2005年的48.8%:50.9%),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来看,在关键领域和重要基础产业中起主导作用(2005年在垄断性强的产业和重要基础产业中实收资本,国有经济占比64%左右),但在市场化程度和利润较高、竞争性比较激烈,举足轻重的制造业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过低;在从不少省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公有制资产占比已下降到50%以下,“公有制经济的资产优势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如此巨大的产业和地区范围的锐减削弱,使得公有制主体地位从总体上看显现出开始动摇的迹象。” 上述对于公有制主体地位(一)已经丧失、(二)仍然巩固、(三)开始动摇的三种看法,都是建筑在非官方统计数字的基础上。令人遗憾的是,国家发展部门和统计部门近些年来没有提供我国公私经济对比的比较完整的准确数字,所以也难以准确判断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 有一些经济学者和科研单位,主张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不体现在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主要体现在它的控制力上,否认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前提是建筑在公有制的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因此他们不主张国家计划(规划)中列入公私经济比重的指数,国家统计部门也不必统计和公布公私经济比重的全面数字。这种看法不利于我们正确分析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形势,并采取对策来保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中央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十六届三中、五中以及涉及经济问题的中央会议,一再重申这一主张。国家各部门都应该为实现这一主张努力服务。几年以来民意代表机构有人提出人大应监督检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执行情况。我认为这些建议的精神是值得考虑的。 www.qiqi8.com 778论文在线 五、干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私有化”倾向:实践层面 人们对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否发生动摇所表达的一些看法,不仅是基于他们对经济比重及控制力的各自评估判断,也与观察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某种倾向的抬头有关。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们确实观察到这种倾向在抬头,虽然人们一般还回避把这种倾向叫做“私有化”,但实际上回避不了。也确有人公开宣扬“私有化”而无所顾忌。 私有化倾向抬头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实践的层面,即对我党改革政策措施加以曲解,力图往私有化方向引导,竭力推进私有化的实施。二是思想理论的层面,即利用我党解放思想的旗帜,推销私有化思潮泛滥。当然这两个层面又是互为表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