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三个代表”宗旨的具体体现,这在县域经济中就要落实在农民增收上。 三、 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面对诸多选择 必须理清以下一些主要发展思路 (一)经济结构调整思路 。 经济结构调整是“过剩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十五”计划的主线,也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 1、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图表 2000年湖南省益阳市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表(据2001《益阳统计年鉴》整理绘制。) 项 目 赫山区 资阳区 沅江市 南 县 桃江县 安化县 综 合 一产业 28% 21% 36% 43% 37% 30% 32% 二产业 39% 45% 33% 31% 35% 39% 37% 三产业 33% 34% 31% 26% 28% 31% 31%
首先,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一般还是一种“一二三”或各占30%左右的结构(见图表),还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工业化是县域济的长期任务和现代化的基础。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工业是县域经济摆脱困境,获得发展甚或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其次,由于第一产业的比重仍30%左右,它就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县乡财政的主要来源,农民温饱的基本保障,并且农业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所以第一产业仍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再次,第三产业作为为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一方面它的落后会严重滞碍着整个经济的必展,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它还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它的比重将逐步超过一二产业;一方面它是农民增加收入,走出农民变为市民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造传统产业促成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不能轻视其发展的。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发展战略。 2、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现实中,不管发展何种产业、何种产品,有效益,有积累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只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才可能是有效益能积累的,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比较优势”的确认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要分层次进行。首先是在县域以内,要从如何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如何打破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扬本地资源优势来考察;然后是把视野扩大到一个个的地区经济圈;再扩大到全国;最后扩大到全球来考察。由于大家都在寻找比较优势,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比较优势”就是一个动态的糸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就要不断地去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最终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能不能找到、发掘、发扬光大自己的比较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3、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富裕县还是贫困县,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无非就是占县域GDP比重较大的那些产业。其特点或是面广量大,或是地位高影响大,把它们调大了,调强了,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各不相同的,但农业总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农业结构调整也要强调调大调强其主导产品,粮、畜、果、蔬、水产品等。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通信等由于当地及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长足的发展,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小一点,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的制约,就应把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中心的背景下,县域工业面临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会,正确定位,战略眼光,做大做强。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 4、全力发展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基本上还是一种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雷同、自给自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县域经济又是一种地方经济,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县域农业的结构、品种、质量,工业的强项与弱项,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等等,总是各有特色的。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发展为特色经济。在西部在开发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这种可能性已大为增强了。这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首先要找准“特色经济”的所在,这是不是特色,特色有多大,能作到多大,特色能否转变为经济等等,都需要广泛调查,深入论证。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其次要全力壮大特色经济。要搞规模经营,搞龙头加基地,多就业,大产出。要改造传统工艺,尽可能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实行工厂化生产,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县域新的支柱产业。第三要在市场运作上下真功夫。在作大特色产品的同时,要努力扩大其市场份额,把其推向县外市外,推向全省全国全球。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以农付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农业结构横向调整的重点是做强主打产品和发展特色农业,纵向调整的方向就是大力发展以农付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农付产品加工资源丰富,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各地都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加工层次多,加工潜力大。农副产品加工的增值率国内平均是43%,国外是200%—300%。县域农副产品加工停留在低层次粗加工的较多,附加价值小。深加工潜力很大,市场也很大。发展深加工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从本地资源出发广泛开展合资合作,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市场分工、合作与竞争。县域加工工业制造工业范围广泛,食品、纺织、服装家电、机械是大头,还有玩具,家具、建材、五金、电子、仪器、仪表、竹藤制品、矿产品、手工艺品…… 抓住几点,注入新技术,做大做强,都可以成为县域支柱产业的。县域传统农业已基本走到尽头,第三产业没有第二产业的扩展作基础亦难以迅速做大,县域第二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毕竟不是优势 ,这样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工业就成了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比较优势”和必然选择。 6、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或很少有很难有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在加入WTO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大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县经济处于十分不利和无力的地位,努力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不失为县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有效途径。如益阳沅纸参与岳阳纸业集团,益阳桃江管件厂成为北京某企业集团的一个生产基地就是很好的例证。发展配套产业县域经济可以作大型企业集团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加工环节、分销网络、服务部门等等。这是一种双向选择,但主要是对方的选择。这要求县域经济先做强自己,使自己有特色并有一定规模,然后放下架子,积极主动。 7、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欠发达地区要结合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